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几点浅见

时间:2022-05-02 07:54:35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几点浅见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必将促使我们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可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

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单一结构,各学科德育教育是相互渗透的,尤其是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育人能力,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谈几点浅见:

一、品味优美词句,唤醒爱国意识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

《圆明园的毁灭》、《凡卡》、《穷人》等课文的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因社会制度的腐败、国家的贫穷,会导致国家受侵略,人民蒙受耻辱,儿童命运悲惨。用社会制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文章,让学生受到情感、意志、志向等方面的熏陶,从而知国情,晓道理,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

在教学《黄山奇石》、《林海》、《桂林山水》等课文时,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利用多媒体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使学生在朗读中欣赏词句的优美,身临其境地体会景色的美好,进而惊叹我们伟大的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用祖国的锦绣河山、自然风光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

二、分析关键语段,鼓舞奉献精神

说到奉献精神,当今的孩子真的是很陌生。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对集体的事物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奉献精神缺失,行为被动。教一篇课文,必须抓关键语段,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触动文章的主题内涵,将文章的思想精华播撒给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营养,受到启迪。

如教《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文时,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悟出燕子、蜜蜂、青蛙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劳动了,付出了。波斯猫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而明白,劳动创造快乐,奉献才会幸福。

教学《提灯女神》时,可以从主人公南丁格尔是怎样冲破阻力去当护士的、人们为何称她为“提灯女神”进行引导。抓住“她鄙视贵族生活,什么跳舞啊,赴宴啊,她从来也不参加”、“从不以贵族小姐自居”和“一个人若是能用自己的努力去减轻病人的痛苦,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去体会南丁格尔不顾世俗的偏见和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裕的生活,到医院当了一名护士的奉献精神。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增强长大以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题激发兴趣,激励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就是素质,习惯就是能力,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基。”显然,没有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其实,有些课题,意义即在其中,使人一目了然,但有些课题,意义却在字里行间,好的激趣导入新课,基本上就把握了课文脉络,拨动学生心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点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只听半句》是一首自由体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合课题,意义便可悟出一二。一个男孩儿听谁说话都只听半句,以为自己知道了,结果闹了一场笑话的事。在说笑中学生就能明白,听人说话要听明白,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蝴蝶花》是一篇充满童趣、语言生动活泼的文章,意义藏在字里行间。教学时,从课题入手,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发言:蝴蝶花是写花的吗?是什么样的花?带着质疑初读课文,结果高兴地发现:原来是故事的主人公娟娟起床后没梳头,小鸟把她的头发说成了草窝。娟娟忙梳头,还扎了个蝴蝶结,小鸟把她头发上的蝴蝶结说成是蝴蝶花。形象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强调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德育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就是引导全国人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必将促使我们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

上一篇:初中生自主性阅读障碍的情况和对策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