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片时代何时来到?

时间:2022-05-02 03:43:59

类型片时代何时来到?

2012年,有一部现象级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当电影评论家们已经开始要为2012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盖棺论定之时,《泰囧》冒了出来,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当这部成本仅为3000万的小成本电影,以3天过亿,10天过6亿,20天破10亿的速度,成为新的国产电影票房神话,有关《泰囧》的各种讨论绵延不绝。有人认为,《泰囧》占了天时,喜剧影片在贺岁档期里占有天然优势;有人认为,《泰囧》占了地利,院线在其中功不可没;还有人觉得最终是人和造就了《泰囧》,迎合了观众的消费心理。然而,这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指向一个问题——中国电影市场到底有多缺少类型片?

现代电影工业,类型为王

西方意义上的电影“类型片”是在商业电影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所属的类型“告诉”观众可以期待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些什么。比如《速度与激情》,这是欧美的一部以赛车为主题的系列电影,片名恰如其分的点出了这类电影的两大元素:以各种名牌跑车狂飙于公路的激情,还有体验着超过200KM/H的极限速度。这在无意间节省了交待影片背景的篇幅,简化了宣传的难度。

好莱坞的类型片大致可分为爱情故事片、恐怖片、战争片、动作片、科幻片、动画片等20多种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中又根据内容主题具体分为西部片、警匪片、校园青春片、、歌舞片等等,它们互相穿插、交融。现在并没有一种简单确切的方式可以定义类型片,有的类型片是因其题材和主题而得名的,像警匪片、西部片。有的是以它的表现形式而得名,像歌舞片。拿迪士尼最成功的原创电视电影《歌舞青春》系列来说,它的题材取自高中校园生活,可以归类到青春校园剧,表现形式则是载歌载舞,因此也可以说它是歌舞片。

在好莱坞制片制度的影响下,电影创作不再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规范的制片制度使电影制作成为一种批量的、流水线式的规范化过程。固定的模式能够提高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于是,类型片的出现几乎是电影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当然,类型化电影本身就是迎合市场的一种表现。因为观众观影口味的不同,类型片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迎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情感需求的观众的消费心理——青少年有青春校园剧,中老年有家庭伦理剧;追求视觉刺激的有动作片,喜欢小清新的有爱情故事片;迷恋未来世界的有科幻片,追寻过去的有史诗片……类型片固然有模式化的倾向,但类型电影的前提却是满足观众的各种欣赏要求和欣赏心理,密切了电影制作者和观众的联系。

中国类型电影等待掘金

回到《泰囧》,当《泰囧》成为国产电影的新票房王者之时,有人戏谑地在其“人和”这个原因上加上了一个“冯小刚”。冯大导演曾经说过:“我不拍贺岁片,中国观众在过年的时候就没的看了。”这话真有没夸张。2012年的贺岁档,《一九四二》上映,冯小刚圆了自己一个梦,却没有圆观众的梦。中国的类型片市场是如此的贫瘠,观众如此的饥渴,以至于《泰囧》一出现,便注定了要成为新的英雄。

现如今的电影观众,对中国类型片有较为明显的认知大多是从冯氏喜剧开始,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到最新的《非诚勿扰》系列,冯氏喜剧开创出一个新的类型片市场——贺岁喜剧。然而中国类型电影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了,喜剧片、农村片、戏曲片、儿童片、反特片……这些电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观影高潮,很多成为经典的记忆。然而当时的这种类型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制,于是当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影体制转企的时候,和统购统销体制紧密相连的“类型片”就明显出现了萎缩的趋势。

给了中国“类型片”沉重一击的还是中国电影导演“第五代”的诞生。“第五代”反对好莱坞,强调回到影像、关注自我意识,虽然“第五代”导演们在国际上获奖无数,但这种艺术性质浓厚的电影美学终归还是与市场、与观众相脱节的。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国产“类型片”已经同80年代初“题材类型片”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从计划经济转向了面向市场,从只看得到自己转向了全球化视野。然而中国的类型片还是太少、太初级了,以至于我们如此如饥似渴。有数据显示,2012年度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70.73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仅占全部票房的48.46%,为80亿元左右。而在这仅占半壁江山的国产影片中,又只有那么几个类型——古装历史片、爱情片、喜剧片。如果按照好莱坞对电影大致的分类标准来看的话,中国卖座电影缺失的类型还有科幻片、青春校园片、灾难片、战争片、冒险片、音乐歌舞片、犯罪片、体育片……中国电影,不能说还处在漠视市场和观众的阶段,但至少还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

类型片,不是一窝蜂

中国电影为什么缺少类型片,这个原因很难用一句两句话来解释清楚,可以说中国电影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素质的提升——从创意生成到市场机制,到工业体系,再到商业模式的完善。

近些年,自小成本影片开始抬头,“中国类型片时代已经来到”的呼声就一浪高过一浪。然而类型片固然有较为稳定的模式框架,但电影到底不像工业流水线那样使生产的产品完全一模一样,它需要有创新,而且是有价值的创新。2012年,打着“恐怖片”旗号的国产影片一部接着一部,《画皮2》、《绣花鞋》、《半夜不要照镜子》、《夜店诡谈》、《笔仙惊魂》……可是这些“恐怖片”却只让观众看到了不知所谓的故事和制片方抢钱的心态。类型片,从来就不是空手套白狼。

类型片当然也不是一哄而上地盲目抢滩市场资源。在《泰囧》成为现象级电影之后,制片人韩小凌曾担忧2013年或会有大量跟风之作涌现,“公路片”一拥而上。其后的事情果然映证了这种担忧。2013年1月1日,《人在囧途》的导演叶伟民和王牌监制文隽宣布开拍旅途电影《一路顺疯》。导演张志斌也在微博中吐槽:“因为《泰囧》,我就接触了不下10个人想做喜剧,还有更甚者想直接做一个名叫《一群人不停囧途》的影片。”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军说:“2011年《失恋33天》大火之后,2012年至少有6部作品是针对这部电影跟风而来的,结果全部死得很惨。”由此可以看出,单纯地模仿并不是类型片,而是山寨片,这些没有诚意的影片也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中国电影并不是缺乏类型片的土壤,而是缺少有诚意、诚心的好作品。

上一篇:文化如何才能“走出去” 下一篇:类地行星,就在阿尔法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