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联手锄奸

时间:2022-05-02 10:51:55

1940年5月17日,日本侵华特务机关的重要人物、“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吉川贞佐少将和数名日军头目,被人刺杀于特务机关驻处的山陕甘会馆。而这一神秘刺杀事件的背后,却是国共两党特工人员携手合作的结果。

确定刺杀

1939年秋,在大特务土肥原门下主管情报侦集的吉川贞佐升任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后,便把特务机关搬到了河南开封的山陕甘会馆。

吉川的到来严重威胁着华北抗日组织的生存。为保全党组织免遭破坏,中共河南地方党组织决定与河南地区军统组织联手除掉吉川。为慎重起见,中共豫西特委决定让早先受党派遣打入军统组织的牛子龙出面与军统豫站进行沟通,共同组织力量实施刺杀行动。

正当牛子龙为派遣人员犯难时,恰好得知他的学生、被当局关押的地下党员吴秉一已在党组织营救下成功出狱,被派往郏县小磨山地区组织抗日游击队。吴秉一枪法好、胆略过人,是刺杀吉川的理想人选。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吴秉一潜入开封。

利用伪特潜入

1940年2月19日,吴秉一来到开封便与地下人员徐景吾等取得联系。徐景吾因参加平津流亡学生抗日活动遭到逮捕,在狱中与吴秉一结为好友并一同越狱,后打入伪政府任财务科长。两人得知吉川的心腹、开封汉奸特务队长权沈斋很贪财,便决定从其身上打开缺口。

一个月后的一天,徐景吾在开封一家大饭庄宴请权沈斋,并将吴秉一介绍给权沈斋,请其为吴搭桥铺路。临别时,徐景吾将一个装满银圆的古瓷笔筒送给权沈斋“笑纳”。几天后,吴秉一又带着大把银圆和名贵药材烟酒到权家“拜访”,向权讲述了自己“被诬”入狱、逃脱后又遭通缉的“遭遇”,表示自己想“归顺皇军另谋出路”。

狡猾的权沈斋虽见钱眼开,但对吴秉一却心存疑虑。第二天,吴秉一以去禹县进瓷器为名潜往郑州向牛子龙汇报了情况。为了消除权的戒心,牛子龙给吴秉一编造了一份“花名册”,让他带上再去见权沈斋,声称自己在小磨山已拉起了一支武装,如能得到“皇军”收编,他愿意将队伍拉过来“效忠皇军”。

吴秉一“归顺”

几天后,当吴秉一再次去见权沈斋时,权沈斋问吴秉一可否知道牛子龙,吴秉一在得知敌人急于抓捕牛子龙迫其“归顺”的意图后,便痛快承认自己与牛是朋友,后因坐牢失去联系。权沈斋告诉吴秉一,牛子龙是“皇军”看重的人物,只要他能“归顺”,可以“既往不咎”。吴秉一立即表示愿设法把牛骗到开封来“逼他就范”。接着,吴秉一把自己带来的“花名册”交给了权沈斋。拿到吴的“花名册”后,权沈斋立马将情况报告给了吉川。

吉川生怕其中有诈掉入陷阱,于是便命令权沈斋继续拉拢吴秉一,同时设法对其考验。过了几天,吴秉一来到权沈斋处,告知牛子龙经过他的初步策反,已表示愿意来开封“与皇军合作”。权沈斋听后便向吴秉一传达吉川的指令:根据“皇军”的情报,军统豫站最近从重庆得到一批美制武器和爆破器材,如果牛子龙真的愿意合作,就让他先给吴秉一带回上述两件武器作为信物,吴秉一满口应承下来。

几天后,吴秉一从牛子龙那里拿到了美制左轮枪和爆破装置,他找到权沈斋说要把这些东西亲手交给吉川。吉川又提出吴的武装仅有“花名册”不行,要按“皇军”的要求进行“点验”。

5月15日下午,吉川给吴秉一下达指令,要他率小磨山武装进驻开封城西的董章镇听候点验改编。吴秉一迅速通报牛子龙抓紧准备。牛子龙接到通报后认为,刺杀吉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命令吴秉一选准时机实施刺杀行动,牛子龙则带十几名到中牟县做好接应吴秉一的准备。

5月15日晚,吴秉一带领地下党员王宝义等人组成的“先遣队”来到董章镇驻扎,随后吉川便派两名日军军官乘车前来对“先遣队”进行了“接受点验”,同时命吴秉一带上左轮手枪和爆破装置,只身随车前往山陕甘会馆面见吉川。一场精心策划的刺杀行动开始了。

刺杀成功

在山陕甘会馆后院,吴秉一见到了吉川,他“献出”所带的左轮手枪和爆破装置,吉川高兴地接受了,并让吴秉一抓紧整训队伍听候“调遣”,同时继续联系牛子龙,让其尽快来开封与“皇军”合作。为表示对吴秉一的器重,他还决定要接见吴的“副司令”王宝义,并发给吴两张特别通行证。

5月17日6时,吴秉一和王宝义赶到山陕甘会馆。两人持特别通行证顺利通过大门门卫,来到吉川和汉奸翻译官陈凯居住的后院。按照事先计划,吴秉一负责打西屋的吉川,王宝义打南屋的陈凯。

当吴秉一来到西屋门前,一个日本卫兵突然出来,吴秉一枪将其打死在门槛上,接着冲进屋里,迎面一枪将一个日军军官击毙,随后又向其身后的吉川开枪,但连续两枪都没打响。

吉川趁势准备逃走,吴秉一立即将瞎火的左轮手枪砸向吉川,拔出另一支20响驳壳枪对准吉川就是一阵猛射,顷刻间将这个恶魔打成了“蜂窝”。

这时在南屋没有找到人的王宝义听到枪声立即过来支援,两人在极短时间内将顽抗的敌人全部击毙。随后吴秉一收拾好吉川的重要文件,与王宝义迅速撤离了会馆。吉川是日军在中原战场被中国军民击毙的首名将官。

摘自《文史博览》

上一篇:另类的孝心 下一篇:战争与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