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可以倒退

时间:2022-05-02 04:02:40

如果时间可以倒退

《告白》的冷酷异境,让它一出世,即受到大量的关注,针对复仇、少年杀害儿童、犯罪崇拜等一系列尖锐话题的争论,在读者和观众间迅速蔓延开来

生命何其珍贵。

如果时间可以倒退。

看了日本影片《告白》之后,一种透心凉,彻骨冷,袭满心头。对生命逝去的惋惜,对时间倒流的企盼,对人之初,到底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探讨,一直萦绕脑际,挥之不去。总是被无法证明的方程式困扰,这或许是每一个人内心纠结着的难题。

一直很佩服日本电影探讨人性和生命的深刻,这也是日本电影引以为豪的一大特点。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无疑,《告白》做到了。

它把梦想和美好打得粉碎,以至于让你扪心自问: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的?有时候看电影,本想让心灵寻找一个温暖的襁褓,没想到,却触及了如此耐人寻味的寒。

有预谋的杀人案

森口老师三岁的女儿爱美遭班上学生杀害。

在学期结束的最后一天,也是森口老师离职当天,在全班同学面前发出这一惊人言论。警方判定爱美在泳池溺毙的“意外”,是一场预谋的杀人事件。

森口老师平静地叙述嫌疑同学的特征和犯案动机,并留下死亡预告:我在你们的早餐牛奶里做了手脚,在少年A与少年B喝的牛奶里注入了艾滋病毒。这一骇人听闻的宣告,如同一枚定时炸弹,在整个学校引爆。疯狂跑出教室的少年直树与修哉,则证明着一场扭曲人性的复仇的开始。

新学期伊始,故作坚强按时来校的修哉遭受到周围同学的百般鄙视和虐待;直树辍学,足不出户,性情大变,由乖张变暴戾。当观众以为几个家庭就此遭毁而扼腕叹息时,其实这只是森口复杂复仇计划的第一步……

在冷如冰霜的表情下,每一次平静的娓娓告白,都预示着另一个阴谋的萌发,观众在片中一张张如美玉般的面庞前,体会着优美音乐背后的悲怆,感受着只言片语的穿透性震撼。

《告白》的冷酷异境,让它一出世,即受到大量的关注,无论是佳苗的小说原著,还是中岛哲也改编的电影,针对复仇、少年杀害儿童、犯罪崇拜等一系列尖锐话题的争论,在读者和观众间迅速蔓延开来,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势头。

片中,无论是森口老师、直树、美月还是修哉,都是让人又痛又恨又难以割舍的人物。细致华丽的风格将这些盘旋在黑暗介质中的孩子们渲染得无比剔透而易碎。爱孩子胜过爱学生的森口老师,从小生活在母亲强大阴影下的恋母孩子修哉,被母亲无微不至地呵护着的直树,还有杀掉自己一家人的“露西娜少女”美月,如果时间可以倒退,他们一定不会选择这条让他们无法回头的道路。

逆走的时钟

如果时间可以倒退。

修哉能够发明出逆着走的时钟,但是他永远挽回不了自己曾犯下的过错,永远挽回不了死在他的炸弹下的母亲。

如果时间可以倒退。

直树不会参与这起预谋杀人,也不会只为了给自己挣得邪恶的尊严而把苏醒过来的孩子扔进水池。

从修哉发明出“逆走时钟”开始,电影就采用倒放手法来讲述许多让人唏嘘的事情,失去呼吸的孩子露出笑脸,爆炸的火苗自动熄灭,破碎的玻璃瞬间还原,长头发的母亲捏着一张从灰烬里重生的报纸……如果你读过《时间箭》,就一定对这样的手法不陌生。中岛是个很擅长用电影化的方式叙事的导演,在片中,还多次出现了从凸面镜中拍摄人物的场景,在怪异的放大变形的影像中,透出了疯狂变态的人生和诡异的遥不可及。

这部一改中岛往日明亮灿烂的色彩基调的电影,在继承了中岛唯美细腻华丽风格的同时,采用了大量的回放镜头,慢镜头,凸面镜拍摄,大量的蒙太奇叙事等独到拍摄手法来营造一个黑暗阴沉的压抑环境,就如同电影中从未明媚过的天空。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倒放片段中,泪水缩回眼睛里,死去的人又站在窗边,这种只有电影才能运用的独特表现力将整部《告白》的诡异和支离推向极致,甚至带有一点点的魔幻风格,将“生命是易碎的”这个主题完整而震撼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我不知道中岛采用这样的倒放手法是因为原著还是因为《时间箭》的影响抑或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总之,这种只能在电影中表现的手法,给《告白》加入了迷幻的色彩,更加推进了“生命的易碎”这句话的重量。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拍广告出身的中岛哲也采用了在其前一部作品《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使用过的手法,即用独白难以说明的部分“风格化”,以此来刻画想要表达的信息。

这部故事情节和风格都较为极端化和夸张的影片,之所以能获得观众的认同,演员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曾在岩井俊二执导的《四月物语》中扮演一名清纯的女大学生的松隆子,外形温顺,她用温柔的声音慢慢叙说复仇过程,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本片变得更加凄凉。

37名学生演员是在1000多名13岁少年中挑选而出。除主角修哉和直树以外,其他学生每次露脸时间不到5秒,但37名学生的笑脸、打闹等场景在影片中也绝不是陪衬。

杀人免责权

日本的少年法保护十四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即使是犯下杀人重刑的的少年犯,也只是会被送往少年院,少年院主要是收容犯罪少年的矫正设施,因为关押期间要剥夺少年的自由,所以是一种设施内矫正措施。在少年院,主要以教育为主,不像在刑事设施(即监狱)要从事劳动。

《告白》依循法律裁决的杀人原则,影片中37位天真烂漫、稚气未脱的国中生,每一位都有“杀人免责权”,即便罪证确凿地抓到他们,也必然以无罪释放收尾,这是森口老师失去心爱女儿的无奈伤痛,更是面对自己教导的学生的痛心疾首。

因此,《告白》中才会出现这样的台词:保护你们的是什么?是父母?还是武器?是《少年法》。对,所以你才杀人。

电影的中心主题就围绕在少年法、认同与社群之间展开,经由人物的多重自白表述,事件经过拼凑,再重组成一个错纵复杂的杀人计划,从目的到冷血执行,由惩罚到复仇处刑,死亡不是终点线,只有将对手堕入无止尽的黑暗,才能成为游戏胜者。

这真是可怖的病毒,在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里,这种一点点吞噬你我信心的风格化画面比北欧电影冷冽,比北美电影狂热,令人不寒而栗,电影宛如心灵版《大逃杀》,即使身处平静校园,漠视与恶意仍如锐利刀片,将身心撕裂。

《告白》有意识地衔接起日本社会的病态现象,处在文明顶峰的人类,对于自我价值产生高度怀疑、信心的溃堤,在重复机械性与持续紧绷和弦的造弄下,漠视、疏离、……在极致的扩张扭曲中见证自我的崩毁。

电影中提出的“露娜希事件”,少女以氢化钾毒杀全家,动机是毫无缘由;修哉坚定地疯狂发明创造,却是科技文明下人类对自身存在意识的质疑;还有片中影射的奥姆真理教沙林毒气事件等等,一切由无止尽的噩梦,全部迈向现实。

看罢《告白》,禁不住告白一句:这部影片,是一本黑色日记,记载着人性扭曲的灰暗地带,沿着看似毫无血色的自白一字一句置入你的脑袋,出乎意料的剧情、震撼的画面,挑战道德观念的尺度,颤栗生命。

上一篇:破烂王”的柔性拐骗 下一篇:辟错谣=过失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