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听书

时间:2022-02-03 09:25:54

在图书馆听书

北京鼓楼西大街像一条惬意的长蛇,匍匐在后海这块碧绿的晶石边上。即使是在工作日,这也是一条温柔、安详的街道。心目图书馆就躺在这条街的一个复式四合院里。

复式四合院是属于红丹丹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的,这是一个专门为盲人朋友服务的民间慈善机构,在这个院子里不只是有心目图书馆,还有早就创立的心目影院(盲人听电影),以及红丹丹的办公室。整个院子有大概10来间屋子,统一的白墙红瓦,院中有两棵亭亭如盖的槐树。心目图书馆占据了其中一个二层楼房。

图书馆拥有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阅览室。阅览室中间摆放着读书、听书用的大桌,有四五个供盲人读者使用的软椅,桌上有三个听书用的播放器。最里边靠墙立着一排书柜,里边放着一本本超厚的盲文书籍和零散的有声书籍,那些可能是这个图书馆仅有的藏书。房间里还有一些杂物,布置比较简陋。

肖焕义是红丹丹的老朋友,他今天穿了一身白衣服,显得精神饱满。9点刚过他就从阜成门的家里赶来了,先在隔壁屋的心目影院听盲人朋友练习手风琴,然后就到阅览室读起了盲人月刊。

“这里是第一个‘听书’的图书馆?”肖焕义挺吃惊,他没有想到他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这对盲人来说是福气。比如我,我就喜欢读书,读文学的、科技的、法律的、心理的,很多书都想读,想读四大名著和激流三部曲,但盲文书籍实在太少,盲人也买不起,平时很难读到。这里很好,激流三部曲之前就录制出来了,我马上就能读上了,四大名著还没有,我给他们提了意见,希望能出。”

阅览室的楼上是图书馆负责人张新莉的办公室,以及录制有声书籍的录音室。在被问及新的有声书籍比如四大名著的录制情况时,负责人张新莉笑着说:“还在规划中,我们要先完成现在正在录制和编辑的作品,然后制定新的计划、寻找合适的志愿者、培训并录制。这个过程主要取决于志愿者的效率,因为很多工作都依靠志愿者来完成,时间跨度也许很长,也许又很短。”

张新莉所言非虚,录音室里贴着一张名为“哈利波特录制计划”的表格,对应着罗列了志愿者与其配音角色的安排,参与录音的志愿者就有20多名,另外还有未罗列的负责编辑、校对的志愿者和负责人。光是组织一套丛书的录音团队就如此复杂,工序肯定也非常繁琐,困难可想而知。

采访的这天,来录制有声书籍的是两位年过古稀的高龄志愿者。70岁的张英敏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的老师,她是第一次来这里录音,操作起电脑上的录音软件来还相当手忙脚乱,她挑了一本《老人与海》进行录制。另外一个志愿者参与录制3个月了,是一位77岁的老医生,在所有志愿者中她是最年长的一位,现在仍在北京一家肿瘤医院供职。据她介绍,她每周周四上午都会到录音室来录制3个小时,然后下午再去上班。这段时间以来已经完成了2部有声书籍的录制,分别是《我与地坛》、《难忘一九四九》,现在正在录制《星云大师谈处世》这本书。

心目图书馆的筹建是从2009年开始的,主要得益于日本新技术的引进,2009年以前红丹丹就一直在尝试录制一些书籍的有声版本给盲人阅读,但那时候只能借助于磁带,盲人读起来非常不方便。而后接触到了日本的录制技术,可以将有声书籍像真正的书一样编辑章节和页码,这样盲人们就能够像正常人读书一样随心所欲的“听书”,他们可以选读喜欢的章节,可以随意翻页、加书签等等。而通过培训,录制有声书籍的志愿者也充分尊重了盲人读者的需求,他们读出书的方方面面:书的封面、装帧设计、页码、注释,甚至出版信息等等。力图让“听书”的人完完整整的感受这本书。

慈善就是这样,哪里有志愿者,哪里就有慈善事业。心目图书馆成立至今录制了超过100部书籍,参与的志愿者多达300余名,有近百名盲人感受了在心目图书馆读书、“听书”的快乐。

录音室门口贴着录音注意事项和易错字提醒

盲人能用手读出心目图书馆的铭牌

首次录音的张英敏很敬业,为了追求录音效果,常常念得眉飞色舞

图书馆设施简单――十几平米的屋子和必要的桌椅,足够让盲人们体验听书之乐

这位77岁的志愿者是个老医生,多年的从业习惯使得她不喜欢被打扰

盲人读者肖焕义在阅读盲人月刊,到心目图书馆来读书是他闲暇生活的重要部分

当图书馆人多起来的时候,听书就要戴上耳机

心目图书馆的书柜上主要陈列了盲人月刊、盲童文学以及有声书籍等资料

盲人老人在听书

心目图书馆的受益者董丽娜接受采访,她正在中国传媒大学研读播音系的课程,她的教材都是图书馆的志愿者读出来的有声读物

有声书籍播放器按键少、操作简单,能够像读书一样“听书”是播放器的一大特色。图书馆共配备了3台播放器,人多的时候还应付不过来

上一篇:公诉制度起源:从国王人到国家公诉人 下一篇:英雄迟暮当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