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交条例修订:让市民“发言”

时间:2022-05-01 08:55:53

轨交条例修订:让市民“发言”

8月15日,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立法听证会现场气氛热烈。15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听证陈述人围绕修订草案中有关轨道交通企业应当履行的服务职责、对逃票行为的处理、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的禁止行为等三大焦点议题直陈观点、直抒胸臆。

这是本届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首次立法听证会,也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历史上的第12次立法听证会。听证会不仅在东方网、人大公众网上进行了网络图文直播,而且还首次通过广播电台现场直播。

轨交企业应当履行怎样的服务职责

“我叫马林凤,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听证一开始,陈述人马林凤被工作人员搀扶着坐上发言席,第一个发表观点。原来,马林凤是一个二级盲人,得知市人大常委会要召开立法听证会的消息,她立马报名要求参加。针对轨道交通企业应当履行的服务职责,马林凤认为:“轨交企业要在文明服务、礼仪待客的基础上再人性化点,尤其对老年人和带小孩的乘客要给予更耐心的帮助。”

听证陈述人汤啸天认为,修订草案除了规定轨道交通企业应当在车站醒目处公布首末班车行车时刻、列车运行状况提示和换乘指示外,还应增设“根据乘客的需求设置和不断完善各类标识”的条款。“不少乘客往往会因为地铁内标识的不连贯、不清晰而感觉‘犯蒙’,因此应换位思考,以一个陌生人第一次乘坐地铁的眼光来设置和完善相关标识,引导地铁人流有序、顺畅。”

修订草案规定,轨道交通因故障不能正常运行十五分钟以上的,乘客有权持有效车票要求轨道交通企业按照原票价退还票款和出具延误证明。听证陈述人梁君勇则提出,不能仅按照原价退款,“当乘客逃票时会被处以票价数倍的金额罚款,那么因地铁故障而导致乘客上班迟到时,轨交企业也应当按照相应的倍数来作出赔偿。”听证陈述人裘铮对“十五分钟的标准如何确定”提出疑问,“是根据站台的显示屏判定,还是由轨交企业自己来判定,如果为了便于加强公众监督由乘客判定的话,那乘客就必须知道每班次车到达站点的标准时间。”

将逃票行为纳入诚信系统是否管用

逃票行为已成为当前轨道交通管理中的一大“顽症”。因此,此次修法对逃票行为的处理重新进行了制度设计,其中就规定了“乘客有冒用他人证件、使用伪造证件乘车等逃票行为的,有关信息可以纳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这一条款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如何,对于逃票行为到底该怎么罚,这块“石子”在听证会上“激起了千层浪”。

从事法学研究的听证陈述人蒋德海对于将逃票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举双手赞成”。他认为,这是提升社会道德、推动社会自我管理的重要举措,也加大了违法成本,因为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而会对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产生影响。“个人信用信息系统首先要‘有用’。”听证陈述人裘铮指出,只有“有用”了才能对逃票行为形成威慑力;同时要明确对行为的救济,让市民能够查询到自己的信用信息,如果有异议可以进行申诉;在合法的范围内,相关部门也可以将逃票者的信息予以曝光。

听证陈述人梁君勇对逃票行为“深恶痛绝”,他认为,修订草案中,5倍或10倍票款的罚款还太轻了,应该“重拳出击”;除了罚款,还可以通过让逃票者做地铁志愿者等方式进行惩罚。听证陈述人李金泉用当前上海的月平均工资算了一笔账,提出即使是最高的罚款金额也还是“毛毛雨”,无法对逃票者起到震慑作用。听证陈述人朱巍建议,除了罚款、纳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外,还可以考虑将逃票行为与居住证信息系统挂钩。

地铁内能否携带自行车和饮食

地铁里能不能携带自行车?能不能吃东西?这两个在立法伊始就引发社会广泛争论的问题,在听证会现场同样引起热议。

作为提案人代表的市交通港口局巡视员周淮介绍,有关是否允许携带自行车(含折叠式自行车)进站乘车以及车站车厢内能否饮食的问题,均存在着赞成和反对的“不同声音”,考虑到本市轨道交通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携带自行车容易挤占空间,影响到他人,因此拟将其列入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的禁止行为;而由于有关饮食的认定和禁食的执行都非常困难,因此并未把禁止饮食写入法规草案。

来自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的听证陈述人郭建荣携带着一只黑色行李袋走上发言席,立刻引起现场一阵“骚动”,袋子里正是一辆折叠式自行车。“轨道交通加自行车是我们目前最低碳、环保的一个交通出行组合,因此在立法时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切一刀’。”对此,郭建荣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应错峰放行,在大客流换乘车站要求折叠自行车“只出不进”;其二,可以给折叠式自行车穿上一件“外衣”,避免污损的自行车影响其他乘客,同时把列车最后一节车厢作为携带自行车等大型行李的专用车厢;其三,严格控制折叠自行车及其外包装袋的尺寸,并制定一个标准。

对于法规草案未将禁止饮食列入,听证陈述人李淑平坦言很遗憾。她认为,在车站车厢内饮食不仅不卫生,而且会带来难闻的异味和大量垃圾,更可能引发地铁内的鼠患。听证陈述人蒋志豪表示,可以根据客流的实际情况、乘客的习惯等逐步推广,“在非紧急情况下,车厢内应予以禁食;而对于一些病人、婴儿等特殊情况,则可以适当放宽。”

让各利益群体公开表达诉求

“人大立法的过程更公开、透明了,普通‘草根’的观点也可能被吸纳到地方法规中。”参加立法听证会的与会人员有着一个共同的感受。

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通过广播和网络收听、收看听证会全过程的广大市民群众,他们原汁原味地接收到了陈述人完整、真实的意见表达,参与了条例热点话题的讨论,并与市人大常委会方面的嘉宾进行了互动。不少市民反映,立法听证会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立法意图,他们将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遵守轨交法规。

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指出,轨道交通是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目前,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有13条、468公里,全网日客运量622万人次。如何确保相关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市民群众有很大的发言权,而举行立法听证会是立法机关深入了解民情民意,以主流民意作为立法参考依据的重要形式。

据介绍,参加此次听证会的15名听证陈述人都是按照听证规则,通过公开报名,经遴选产生的。他们中有经常乘坐轨道交通出行的乘客,轨道交通企业员工,专家、新闻记者等等。此外,常委会还邀请了13名市民旁听听证会。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表示,十报告指出,要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通过选择一些与民生相关、公众关注度高的立法项目来进行公开的立法听证,就是一个很好的参与平台。要通过科学、公开、严谨的程序设计,使各利益群体公开表达诉求,帮助常委会组成人员作出更加科学民主的决策。

听证会尽管已经结束了,但听证陈述人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意见建议能否被吸收到立法中,即使不能完全被采纳,也希望能有个“说法”和“下文”。对此,殷一璀表示,市人大有关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大对立法听证会有关制度设计和程序的研究,完善听证报告向社会公开和意见采纳情况向陈述人反馈等工作,切实提高立法听证工作实效。

上一篇:一起走过的日子等 下一篇:松江:跟踪监督求解养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