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癔症误诊为气体中毒47例报告

时间:2022-05-01 09:23:50

群体癔症误诊为气体中毒47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R74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0)-05-0082-01

癔症又称为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的情绪因素所诱发的精神障碍,发病急,主要表现为感觉、意识或运动障碍,其发病症状无器质性病变基础。癔症的集体发作称为群体癔症。多次文献报道儿童癔症有明显的集体发作特征,如对此病认识不清,易误诊为食物中毒、流行病或地方病等其他集体发作的疾病,而我科于2009年5月收治群体癔症52例,其中误诊为有害气体中毒47例(90.3%),病员特征包括成人、学生同时发作,给诊断造成困难,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有患者47例,男19例,女28例,发病年龄9~44岁,平均16.4岁。35例为在校学生,5例学校教师及工作人员,7例村民。47例中首日发病33例,后陆续发病14例,最晚发病为70小时后。

1.2 临床表现 47例均述有头晕、头痛、恶心及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其中表现单一头晕13例,呼吸困难8例,恶心腹痛2例,2种以上症状者25例。查体:生命体征均平稳,3例扁桃体肿大,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部查体43例无压痛,4例有压痛者疼痛部位不固定,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46例正常,1例血白细胞稍高;因头晕头痛行CT检查18例,脑电图检查13例均未有异常发现。其中1例头晕、恶心呕吐者。

1.3 误诊情况 发病当日均误诊为有害气体中毒,给予转移入县医院留观、吸氧及对症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待间隔24小时后有12名学生返回学校后再次出现上述表现,经对症处理好转。市环境监测站室内外监测数据报告结果示:甲醛、苯系物、硫化氢及γ射线均未超标。同时,县卫生防疫检测报告排除了介水污染和食物中毒可能,遂明确诊断为群体性癔症。

1.4 治疗及预后 47例中,43例药物治疗1次,4例症状表现较重者连续治疗3天,所有病例明确诊断后均进行集体或个人心理疏导治疗而痊愈。

2 讨 论

2.1 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 近年,群体癔症的报道在国内有所增加,该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农村发病多于城市。本组与此完全符合。癔症的诊断要点为具有癔症的临床表现特征,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病变依据,而存在心理或情绪诱发依据。其癔症的临床特征有:①症状无器质性病变基础。②症状变化的迅速性和反复性不符合器质性疾病规律。③在引人注意的地点、时间内发作,症状有夸大性和表演性。④易受周围环境暗示而发作、加重或好转[1]。癔症的诊断要点为具有癔症的临床特征,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病变依据,具有心理或情绪诱发依据。而理化因素中毒如食物或气体中毒是食用同一食品或居于同一环境而引起,潜伏期短,临床表现以胃肠及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有明显的腹部体征或神经系统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异常,治疗痊愈后不再复发[2]。癔症的诊断还要排除传染病和地方病。

2.2 误诊原因分析 大部分基层医院对群体癔症缺乏基本认识,加之癔症的神经系统或胃肠表现无特殊性;医生在缺乏"群体癔症"概念的情况下主观臆断,造成误诊误治;再者对病员发病情况调查不清,同一学校,同一场合,多例发病,诱导医师作出错误判断;本次病例有多名成年人发病,也给医生的正确诊断增加了困难。

2.3 预防误诊的措施①加强医学继续教育学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增强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是减少误诊的关键。对可能出现集体发病的学校及单位,应当疏散患者,将首发者隔离治疗,避免互相感应和连锁反应[3],降低社会强化,及时对症处理。②同时进行心理暗示治疗稳定情绪,尽快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在提示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合理使用抗生素。③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学生心理、品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参考文献

[1] 黄绍良,陈述枚,何政贤.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

[2] 张梓荆.儿科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309-315.

[3] 丁锋.群体癔症误诊为食物中毒120例的分析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08,4:48.

上一篇:新四联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支气管哮喘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