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减负突破口

时间:2022-05-01 07:45:39

像往常一样,笔者浏览每天的教育类报纸杂志,猛然又见2013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生减负通知”,顿生感慨。这些年,为中小学,甚至高中减负的文件通知不计其数。上至国家教育部,下至地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减负,教育部门算是发足了文件,下足了决心,用足了精力。然而,学生的负担始终没有减下来。不该加班的时间照加班,不该补课的照补课,超量作业照做,考试次数有增无减。而且,有些地方,负变得愈减愈重,担显得愈挑愈难,仿佛一切无济于事。

面对如此减负现实,笔者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多年来,我们的减负行动始终落不到实处,每次减负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原因在哪里?带着一系列疑问,笔者回顾了近些年一系列减负文件,发现每个文件或通知存在以下共同特点:

1.减负目的、内容、手段单纯,以偏概全。多强调学校该怎么做,老师该如何行,从不揭示社会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客观原因。即使有,也是隐约其词,一笔带过,无实质性应对措施和办法。

2.减负脱离实际,追求教学理想化。文件多强调通过“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殊不知,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即使老师把每堂课的内容要求准备得尽善尽美,教学做到淋漓尽致,作为学生一方,他或她未必就能理解、接受、掌握。因为每个学生存在着差异性。何况事实上,教学做不到这一点。老师不可能把每堂课都备成精案、详案。

3.减负前提不对应,举措无可行之实。如,文件或通知规定:减负要6个要求,4个规范,明察暗访;上午8点到校,下午4点离校;小学生作业量控制在半小时之内,中学生控制在1.5小时内;严禁周考、月考,严禁补课有偿家教等。这些强制性,行政式的命令和要求,对约束学校老师或许有用,而把它放置于“分数论英雄,以分取人”的社会大背景、大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无可行之实。因为在目前谁也无法动摇我国“以分取人,分数为先”的招生选人事实,动摇不了这基石,也就兑现不了以上种种承诺和规定。

4.减负不敢冲破世俗偏见,向不合理的社会观念或制度说“不”。与处理以往重大教育事务一样,如:素质教育、有偿家教、择校收费等。减负也总是囿于行业内部发号施令,不敢跨出行业之门,向社会某些不公平、不正确的观念及制度挑战,只求社会配合,不求制度改革。教育总是把自己处于被动劣势地位行事。结果,减负始终无法触动社会神经,引起社会共鸣,达到预期效果。

事实上,造成学生负担重的根本原因,不是学校与教师所为,而是社会某些观念、偏见及制度倒逼所致。因此,处理减负,我们也一定要诊准“病因”,做到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另外,看事物一定要究其本质,别被表象所迷惑。当今的减负我们要首先弄清成因,然后有的放矢地展开治愈。

针对目前状况,笔者认为,减负从以下几方面作为突破口,也许目标更准,作用更大,效果更理想。

一、花大力气扭转国人的“读书功名”观

读书受教育的本意是让人学会做人,学做真人。每个人通过读书受教育,不断提高心智,健全人格,增长见识,掌握知识与技能,将来适应社会生存需要。读书是一项高尚、纯洁、睿智、有序的教育活动,其本源不存在任何私利和附加条件,它是每个孩子快乐向往之事。然而,由于受传统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强烈影响,今天人们的读书行为严重变了调。不少家长,倾其所有,供孩子读书,并不是让他们知书达理,学会做人,为的是让他们功成名就,飞黄腾达,出人头地。

家长每天逼着孩子昼夜苦读,精疲力竭在题海中挣扎,为的是考高分,上名牌,然后全家风光无限。由于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完全变成了一种达到个人私欲的工具,再无别的理想和境界可言。自然,做习题,考高分,上名牌,便成为他们心中读书的全部内容和行为。处于这样一种极端片面状态,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怎能不沉重不堪?不言而喻,减负,首先从意识形态上扭转全社会人的“读书功名”观,消除私欲偏见,应是整个减负工作的前提和重中之重。只有我们的国人从思想上改变了这一点,学生的负担才有可能切实从肩上轻下来。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二、完善现有中高考制度

不管人们如何理解、评价现有的中高考制度,说优点也好,谈缺点也罢,中高考的存在,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鉴于目前我国国情、范围广、人口多、考生众、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参差不齐,高等教育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有限。

处于这种情况,作为国家通过考试,以分取人作为招生选才办法,又未尝不可?它不得已而为之。而问题是,30多年来,这种“唯分是举”的招生方式一成不变,这就很有值得人们商榷的空间和余地。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以分取人”的招生方式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人才选拔实际。关键是长期使用这种招生方法,势必已引导和逼着孩子出现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考试分数的倾向。考试分数一旦成为孩子们读书的全部目标。那么,他们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就不可能轻下来。因为很现实,在这种招生制度下,你想读名校,上重点,就不得不提高考试分数;想提高考试分数,不得不做大量练习;要做大量练习,不得不滥订资料,终日挣扎在题海中。由于这种非常紧密的关联因素。显而易见,中高考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因此,想减负,从现有状况看,实质性地改革和完善目前的中高考制度,尽快采用多元化、多方面的人才选拔方式,不失为最直接最有效的一条减负举措。

三、改变学校评价体系

受社会升学率至上的严重干扰和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都集中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它就像两条无形的绳索紧紧套在每个教育工作者头上。

由于这种评价方式十分片面,只看升学率,不再考虑其他重要的教育内容,如教育本质、教育目标、教育意义等等,这就从行为意识上“逼迫”老师做出片面举动。它暗示老师,无论如何,在学校分数和升学率是第一位的。由于这种导向和行为在学校基本定型并盛行,那么,每位老师也就不得不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提高自己所教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不得已而为之,在这种前提和要求下,毫无疑问,大量有违教育教学规律,有违师德师风的方法手段,如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滥订资料,有偿家教,高温逼熟,拔苗助长等等,便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遍地开花。

显然,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教师“紧张”了,学生不得不跟着“受苦”,也就在情理中。所以,不难看出,教育系统评价失衡,对学校、对教师考评不科学、不正确,也是导致并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重要根源之一。想减负,先还教育评价本来面目,尤显重要和迫切。它同样是学生减负又一重要突破口。

四、健全规范社会招聘用人方式

因社会虚荣与浮躁作祟,现在单位招聘用人,大多“唯学历是举”,不注重实践能力,徒有虚名。

在招聘现场,我们常见这样的情景,不管哪种招聘形式,也不管需用什么人,如果有博士生可招,就不要硕士生;有硕士生可招,就不要本科生,然后,依次类推。实际上,这是一种徒有虚名的招人方式。

实践多次证明,工作中学历不等于人才,高学历也不一定是“真人才”。而国人似乎不认这个理,他们只认一条:高学历,就是好人才,学历愈高愈好。

由于社会这种招聘标准方式,几乎占据目前整个人才市场,这便给直接从事培养人的学校教育单位一个信号或暗示——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显然,这种信号反馈到教育领域,必然利大于弊。因为这一信号与暗示,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分数与学历就是目前社会最需要、最有用的,其他一切无足轻重。

因此,这个暗示一旦被教育人接受,并成为教育人矢志不移的理念和行动,那么,可想而知,只要孩子开始上学,他们的学业负担便再无摆脱之日。

理由很简单,只要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老师、家长及有关社会人都会随潮而起,闻风而动。为了跟形势,赶上时代步伐,他们会逼着自己的孩子考高分,争名牌,努力成为将来“社会有用之人”。

从表象看,似乎社会的招聘用人与学生的学习负担毫无关系,而事实不然。不规范,不理性的社会招聘用人方式同样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主要根源。

五、删减繁琐教材内容

一直来,不少专家学者早已看到并提出问题,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材,也包括高中教材内容偏繁,难度偏深,要求偏高,不适宜普通学生。尤其是部分学困生学习使用,需删减和精简。观点早已提出,部署也有设想,而实践中迟迟得不到回应与落实。

从形式看,教材与学生负担也无太大关系,而事实不然,最能与学生负担直接挂钩的就是教材内容和编排。如果教材内容繁了、难了,势必导致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纠磨它,对付它;反之,如果教材内容简了、少了,学生便会自觉轻松不少。另一方面,目前中高考试卷,基本依据现有教育大纲和教材命题,假如教材作了删减,内容作了调整,则必然促使并影响考试管理部门命题范围与要求做出相应调整,从中降低相应考试难度。

因此,有的放矢地删减一些教材内容,降低一些学习难度,学生的负担便会从学习的源头上减轻许多。所以,从教材上动脑筋,采取措施,也是很现实,很立竿见影的减负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一清二楚,真正造成学生负担重的原因,并不是学校与教育所为,而是复杂的社会根源和现实环境影响所致。减负,不必再在学校与教师身上做文章、下功夫,应双管齐下。

1.从精神层面上,大力提高全民意识,切实让国人明白读书、分数、学历、人才与实践能力的关系及意义,认清成才和人才的真实意义与要求,别让孩子再为分数、学历的高低而拼得伤痕累累。抛开功利观念,坚信一点:读书好,分数高,固然可嘉;读书差,分数低,同样可行。社会行行出状元是真理。相信孩子,相信未来,只要是思想、修养、身体、技能等健全的人,终在社会有用武之地。

2.从行为方式上,减负有许多可操控的空间。如教材、评价、制度、招聘用人方式等,完全可由人把控。事在人为,只怕“认真”二字。同时,减负,要多换视角,高屋建瓴,扩大视野,找准目标,别再在学校与教师身上“下功夫”。要知道,老套路施不出新拳术,打蛇必须击中要害。倘若这样做,战绩不日可现。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暨阳中学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上一篇: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析公务卡推广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