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桑西移”东风,促安康蚕桑产业突破发展

时间:2022-04-30 10:39:16

借“东桑西移”东风,促安康蚕桑产业突破发展

摘要 安康是西北地区传统的蚕桑主产区,是陕西省“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县最多的市,桑蚕产业也是安康绿色经济突破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做为“东桑西移”工程项目主要的产业承接地,安康应该借“东桑西移”东风,促进安康蚕桑产业突破发展。

关键词 安康;东桑西移;蚕桑产业;突破发展

安康有2700多年兴桑养蚕的历史,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传统的蚕桑主产区。在安康农村,几乎家家种桑,户户养蚕,2005年全市共有桑园72万亩,养蚕44.44万张,茧产量达1.54万吨,桑园面积占全省的80%,占西北地区的70%,养蚕张数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省的75.73%和75.79%,2005年农民养蚕收入2.80亿元,人均112元。

安康良好的光、热、水条件,使安康具有发展蚕桑产业的资源禀赋优势,安康悠久的兴桑养蚕历史使安康具有较好的蚕桑产业发展基础。但是传统的安康蚕桑产业是以分散生产经营的家庭副业形式存在和运营的,所以产业基础大而不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经济效益不高,传统的桑蚕业对安康政府和农民来讲是一个鸡肋产业“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怎样改造安康的传统蚕桑产业,使其由分散经营农户家庭挣点油盐钱的家庭副业,变成可以强市富民的主导产业是安康突破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并解决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要重新定位蚕桑产业在安康突破发展中的地位

蚕桑产业既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也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 绩和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在石油、煤炭等化石类矿物资源日渐耗竭的今天、在人工合成纤维的成本和价格不断上涨的国际大背景下、在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消费潮流和时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下,蚕桑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特征显得更加宝贵。蚕桑产业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它应当成为安康绿色经济突破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应当下大力气把它做大、做强。使古老的安康蚕桑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要紧紧抓住“东蚕西移”的战略机遇,打好安康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承接全国蚕桑产业的大转移做好准备

我国东部地区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是传统的蚕桑和茧丝绸及其制品的主产区,但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土地要素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种桑养蚕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失去比较优势,“东桑西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006年国务院商务部开始启动“东桑西移”工程,以优化我国的产业布局,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和互利双赢。陕西“东桑西移”项目和资金安排90%在陕南(06、07-两年共安排10个项目县;紫阳、石泉、汉滨、汉阴、平利、旬阳、城固、略阳、镇安、千阳)。60%在安康,可以说陕西“东桑西移”战略实施的成败,关键在陕南,关键在安康,安康蚕桑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对安康富民强市意义重大,也对国家“东桑西移”这一产业布局战略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安康做为“东桑西移”战略中的产业承接地,要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采取多项措施,千方百计保证“东桑西移”工程在安康顺利实施。要把“东桑西移”项目的实施与安康绿色产业的突破发展融为一体,借“东桑西移”东风,做大做强安康的蚕桑产业。

三、要完善安康“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和安康蚕桑产业突破发展领导体制、政策体系和配套措施

1.要建立和完善“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和安康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组织领导

安康蚕桑产业的发展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安康各县区,特别是“东桑西移”项目县要加强对一蚕桑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应包括林业局、蚕桑局(站)、财政局、农业局、供销社,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龙头企业等与蚕桑产业

发展相关的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对本县区蚕桑产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包括制定发展目标,扶持政策、年度工作任务、考核办法、奖惩措施。领导小组下设由各成员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的办公室。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包括督促、检查、考核、部门关系的协调、奖惩措施的兑现等。为安康蚕桑产业的突破发展和“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要多渠道筹资,多部门配合,多措施并举加大对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安康蚕桑产业的突破发展不仅是“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实施的要求,更是安康绿色产业突破发展的需要。所以对安康蚕桑产业的资金支持,不能仅仅依赖于“东桑西移”项目资金。

要多渠道筹资、多部门配合、多措施并用加大对安康蚕桑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如:汉阴县现有桑园87000亩,其中丰产密植桑45000亩,2006年养蚕638000张,产茧2500吨。2007年商务部批准汉阴成为“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项目县,“东桑西移”项目资金只有200万元,这与县规划的新建丰产桑园20000亩,新建标准化蚕室150处,新建小蚕共育室80处,全面普及省力蚕台,推广方格簇250万片,向所有蚕农发放蚕病防治技术手册,对发种量超过5000张的乡镇、养蚕量超过500张的强村及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进行物质奖励的蚕桑产业年度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所需资金相比缺口甚大。所以汉阴县多方筹集蚕桑产业发展资金,除“东桑西移”资金用于支持蚕种厂设备更新改造、丰产密植桑园建设,省力蚕台的推广普及和小蚕共育室建设外,县上还从农业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省上争取的陕南产业发展支持资金和陕南突破发展基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支持方格簇的推广使用、老园改造、蚕病防治、规模化养蚕。仅涧池镇军坝村的有东养蚕工厂县上就无偿提供扶持资金12万元。在资金支持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汉阴到的“东桑西移”项目实施顺利,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势头良好。

3.要为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

蚕桑产业既是土地和劳动密集产业,也是技术密集产业,优质的技术服务既可降低蚕农面临的自然风险,也可以极大的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激发和保护农民兴桑养蚕发展的积极性。如:汉阴涧池镇的五坪村,由于采用了统一采购优质蚕种、丰产桑园的科学管理、小蚕共育、多批次养蚕、省力化养蚕、方格簇使用、蚕病的统一防治等新型实用养蚕技术,全村的养蚕量由1990年的400张增长到2006年的1650张,养蚕收入达150万元。人均养蚕收入达1300余元。这大大地激发了蚕农兴桑养蚕的热情。2007年五坪村又拿出250亩水土丰厚的好田好地兴建密植丰产桑园。而毗邻的汉滨某镇月北村由于技术服务不到位,2005年蚕农购入劣质蚕种,孵化率低且孵出小蚕大面积患病死亡,造成183户蚕农几乎绝收,仅购种款就损失7万元。极大地打击了村民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

4.要推进蚕桑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延长桑蚕产业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的综合效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我国是一个生丝及其制品出口大国,蚕桑产业的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强,对于国际生丝及丝绸制品市场的波动敏感。安康蚕桑产业的突破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际市场波动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应改变过去那种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蚕桑产业经营模式,推广工厂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如:汉阴县涧池镇军坝村的有东养蚕工厂就是由原田池乡干部赵有东留职停薪投资兴办的一家规模化养蚕工厂,建有600蚕舍,100小蚕共育室,反租农民土地栽种了73亩丰产桑园,并全面采用种桑养蚕的新型实用技术。达产后每年可养蚕200张以上,产蚕1.5吨以上,07年试养5批次蚕,由于其供货批量大,蚕茧质量高,在市场定价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他出售的茧价比市场上的平均价格要高出10%。同时要通过蚕桑合作社这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蚕农组成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共闯市场,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外,应该拓宽蚕桑产业的产品领域,延长蚕桑产业的产业链条,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如:发展桑枝食用菌、蚕沙保健药枕、桑叶养羊、养兔及其它食草(食桑)动物的饲养、雄蛾保健酒等,使蚕农在遭遇茧丝绸市场低谷时仍可以做到“堤内损失堤外补、东方不亮西方亮”,避免重蹈90年代茧丝绸市场低谷时农民砍桑毁园的履辙。提高整个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要改革蚕茧流通体制,打破不合理的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营造有利于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良好的市场环境。

目前安康的蚕茧购销市场被人为的分割,每一个县区市场都被分割成一个封闭的、没有竞争的、被少数茧贩子和个别企业所垄断的市场,他们借垄断地位,对蚕农出售的产品压级压价。蚕农若要将产品销往出价好的外地,便遭到其围追堵截,甚至某些行政执法部门也参与其中为虎作伥,致使安康蚕农售出的茧价,总是比江、浙一带客商的收购报价低10%-20%。这种市场格局损害了蚕农利益,肥了中间商和个别企业,既不利于调动农民兴桑养蚕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下游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而且当市场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行为有利于茧贩子和个别企业这些特殊主体的利益时,腐败就难以避免。所以应该打破蚕茧购销市场的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凡是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都可以在安康进行蚕茧收购,蚕农可将自已的产品卖给出价最好的客商或企业,减少中间商对蚕农的盘剥,保障蚕农的利益,充分调动他们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为安康蚕桑产业的突破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上一篇:小议中职学校国有资产管理 下一篇:固始县茶产业开发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