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性学不保守

时间:2022-04-30 06:40:43

古代性学不保守

中国古代很重视性教育,而且是丝毫不保守落后的。这是因为,性有三大功能,即快乐的功能、健康的功能和生育功能,而且古人是十分重视性的生育功能的,因为他们把繁衍后代看成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的目的也是为了“广继嗣,事宗庙”。生孩子必须通过要进行,所以必须对加以指导,这就是不言而喻的事了。在中国历史上,对性教育有正式记载的始于汉代。

东汉建初四年,朝廷组织了一次全国讨论会,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个会议的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编辑成《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可是,就是这么一部官方的极为“正统”的书,却对性问题予以很高的重视,甚至讨论了应该和未满50岁的妾几次这样的细节。《白虎通》还有一节专门讨论“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例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在课程中居然还有性教育。

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换言之,他们从10岁“出就外傅”至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中间要有10年离家在外过集体生活。那么,为什么性教育要在学校进行而不能在家中进行呢?从《白虎通》看来,这个问题在那次御前会议上也被提出来了。《白虎通》记录下来的解释是:“你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亵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

以上这段话里所说的“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这就是性教育,在东汉就把这个内容作为贵族子弟学校的必修课了,可见那时人们的性观念(包括统治阶级的观念)还是相当开明,对研究性问题相当重视,当然从今天的观点看来,性教育不能父子相授,则未必。

那时的贵族子弟,15岁进“辟雍”,20岁毕业,这中间有性教育,似乎可以和今日的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相媲美,不过前者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后者是为多数人服务的,如此而已。

“嫁妆画”和“压箱底”。在中国古代,广大民众有没有性教育呢?当然有,不过没有那么系统、全面,而多用“形象化教具”进行暗示引导。“嫁妆画”和“压箱底”就是其中主要的两种。

“嫁妆画”实际上是一卷(8~12张)不同方式的春宫画,因为社会大量需要,所以多采用木版印制,乡土味、民间色彩很浓。在女儿出嫁前,父母往往购买一两卷“嫁妆画”放在嫁妆之内,随女儿带到夫家去。到了新婚之夜,小两口(他们往往对性是很无知的)就把“嫁妆画”铺在床上,“照猫画虎”地做。

关于“嫁妆画”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其实物在民国初年还有不少发现,可见此物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很长时期。东汉有个文学家张衡曾写过《同声歌》,以女性第一人称描写男女在新婚之夜的心情,后世对此诗评价很高,认为它“丽而不淫”“寄兴高远”“以喻臣子之事君也”,等等。诗云:

邂逅承际会,得良充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助尝。思为莞席,在下蔽遥床,愿为罗食帱,在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芬以狄香,重户结金肩,高下华灯光。衣解金粉御,列图陈枕帐,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先,天老教轩皇,乐真斯夜乐,液齿焉可忘!

这首长诗的前面大部分都是一些铺垫,而“衣解金粉御”句以下,则进入夫妻第一次的性生活正题了,它的意思是指:把首饰都卸下来,把衣服脱了,把“嫁妆画”铺开在枕帐之间,这时,要拜素女(传说中精通房中术的女子)为师,欣赏这夺人心魄的人体姿态之美。现在,我们要做这每个人都感兴趣的事,正像天老教轩皇一样(“轩皇”指黄帝,黄帝曾向一些有学问的老者学习如何)。人生的快乐莫过于今夜的快乐了,这种快乐即使到老得掉牙的时候也不会忘记。

可以看到,这首长诗不仅叙述了“嫁妆画”,而且把新婚的性生活写得多么蕴藉、多么深远。

除了“嫁妆画”以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性教育工具是“压箱底”。它是一种瓷器,有的比拳头还小一些,外表多为水果状,有盖,内藏一对呈交合状的男女。平时,人们把它放在箱底以辟邪,到了女儿出嫁前,母亲把“压箱底”取出来,揭开盖以示女,让她体会“夫妻之道”。

上一篇:人为何会分出了男女两性 下一篇:床上的“仙人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