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时间:2022-04-30 06:06:30

摘 要: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作为巩固环节的作业,教师在设计上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新颖、多样的题型;注重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学以致用;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思维得到锻炼;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作业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合作的愉快,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初中数学练习 一题多问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数学作业设计,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设计针对性强的数学作业,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一题多问,让学生各有所思

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1:已知:如图1,A与y轴交于C、D两点,圆心A的坐标为(1,0),A的半径为,过C作A的切线交x轴于点B.(1)求切线BC的解析式.(2)若点P是第一象限内A上的一点,过点P作A的切线与直线BC相交于点G,且∠CGP=120°,求点G的坐标.(3)向左移动A(圆心A始终保持在x轴上),与直线BC交于E、F,在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A,使AEF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A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连接AC,由勾股定理可求出OC的长,进而得出C点坐标,同理,由切线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即可得出OB的长,进而求出B点坐标,再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过BC两点的直线解析式.

解答:(1)连接AC,则OC==2,故点C的坐标为(0,2),BC为O的切线,ACBC.在RtABC中,(OB+OA)=BC+AC,即(OB+1)2=BC+5①.在RtOBC中,BC=OB+OC,即OC=OB+4②,①②联立,得OB=4.点B的坐标为(-4,0),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2.

这是一道探究型数学题,三个问题、三个阶梯,适合三种层次的学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探索.

二、一题多解,让学生各尽所能

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例1的(2)(3)小题都有两种解法.

分析:(2)过G点作x轴垂线,垂足为H,连接AG,设G(x, y),在RtACG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CG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出BC的长,由OC∥GH可得出=,进而可求出G点坐标.

(3)假设AEF为直角三角形,由AE=AF可判断出AEF为等腰三角形,可得出∠EAF=90°,过A作AMBC于M,在RtAEF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EF的长度,证出BOC∽BMA,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A点坐标;当圆心A在点B的左侧时,设圆心为A′,过A′作A′M′BC于M′,可得A′M′B′≌AMB,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A′点的坐标.

(2)解法一:如图2:过G点作x轴垂线,垂足为H,连接AG,设G(x,y),

在RtACG中,∠AGC=60°,AC=,求得CG=,又OB=4,BC==2.OC∥GH,=,则OH=,即x=.又点G在直线BC上,y=×+2=+2,G点坐标为(,+2).

解法二:过G点作y轴垂线,垂足为H,连接AG.

在RtACG中,∠AGC=60°,AC=,求得CG=,由BCO∽GCH,得==,即GH=2CH,在RtCHG中,CG=,GH=2CH,得CH=,HG=,G(,+2).

在移动过程中,存在点A,使AEF为直角三角形.若AEF为直角三角形,AE=AF,AEF为等腰三角形,∠AEF=∠AFE≠90°,∠EAF=90°,过A作AMBC于M,在RtAEF中,EF===,AM=EF=,证出BOC∽BMA,得=,而BC===2,OC=2,可得AB=,OA=4-,A(-4+,0).

当圆心A在点B的左侧时,设圆心为A′,过A′作A′M′BC于M′,可得A′M′B′≌AMB,A′B=AB=,OA′=OB+A′B=4+,A′(-4-,0),A坐标为(-4+,0)或A′坐标为(-4-,0).

本题考查的是切线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

三、一题多变,让学生各有所获

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考虑各种因素,对问题本质特征,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2:如图4,D、E分别为ABC的边AB、AC上的点,BE与CD相交于O点.现有四个条件:①AB=AC;②OB=OC;③∠ABE=∠ACD;④∠ABC=∠ACB.

(1)请你选出两个条件作为题设,余下的两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正确的命题.

命题的条件是①和②,命题的结论是③和④(均填序号).

(2)证明你写出的命题.

已知:ABC中,AB=AC,BE与CD相交于O点,OB=OC.

求证:∠ABE=∠ACD,BE=CD.

证明:OB=OC,∠OBC=∠OCB,AB=AC,∠ABC=∠ACB,

∠ABC-∠OBC=∠ACB-∠OCB,∠ABE=∠ACD.

又AB=AC,∠A=∠A,ABE≌ACD,BE=CD.

学生还可以通过条件和结论的变化,多角度地思考解答题目,从而不断地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思维从具体不断地向抽象过渡,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总之,精心设计数学练习,能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数学题.不仅能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之我见 下一篇:发挥主体能动特性,实施有效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