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常态下的师生关系及其培养途径

时间:2022-04-30 09:38:01

浅议新常态下的师生关系及其培养途径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和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彼此做到尊师爱生,这样才能渐渐地培养起新常态下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

一、新常态下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

新常态下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的平常心,就像老农对待禾苗一样,按农 时施肥浇水,而不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坚持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1.新常态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和谐的

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要毫不犹豫地抛弃师道尊严,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2.新常态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心理相容的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师生关系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

3.新常态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教学相长的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和信息的海洋,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教师固然在专业知识上比学生精深,但在知识的广度上可能有所不及。新常态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关系。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一段美好历程。

二、新常态下师生关系的培养途径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那么新常态下师生关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我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

1.独具匠心的语言,开启学生秘妙之门

尊重学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每接到一个新班,我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学生心中充满的是被重视、被关注的美好情愫,为班级的管理悄然做了铺垫。如:对穿着比较整洁但上课经常走神的小华,我说:“你今天穿的真漂亮,老师一看就很喜欢,相信今天课堂上的你一定也会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一整天都会以好的心情与你相处。打开了学生心灵的窗户,敞开的是学生心灵的秘妙之门。

2.丰富多彩的活动,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教者都知道,走近学生,走进学生,才能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作为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多参加学生的活动,和学生一起玩、一起乐、一起做游戏,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只有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爱才能被学生接受。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没有共同的情感共鸣是不行的。别把学生的活动当成“小孩子的把戏”,在娱乐中你和学生加深了理解,情感上取得了共鸣,学生才能“亲”你这个老师,才能“信”你所传之“道”。在运动会上,我会和学生一道声嘶力竭地为队员呐喊加油,融入他们当中,让他们觉得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相信只要教师能经常参与学生的活动,成为学生中一分子,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你,你的情感投资将永远是潜力股。

3.无微不至的帮助,情暖孩子幼小心田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学生的长大过程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学习上因成绩上不去而焦虑;在交友上,因朋友远去而失落;在生活上,因疾病上身而苦痛……在各种困难面前,谁对他伸出援助之手,谁助他一臂之力,他就会像对待恩人一样感激并铭记,此时雪中送炭式的情感资助,换来的将会是一生的尊重和感谢。记得去年刚开学时我班有个学生膀子骨折不能来上学,我就经常打电话去询问他的生活情况,鼓励他吃药,并及时去帮他补课。本来他是个性格极其内向不愿与老师交流的学生,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相处使他觉得老师其实也很容易轻近,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他就越来越喜欢我,愿意和我交流,从而喜欢上我的课。

4.张弛有度的课堂,筑起师生爱的桥梁

在刚刚接触到学生的时候,你首先要知道尊重学生。起立后深深的鞠躬,几句简单的自我介绍和交谈都能减轻学生的压力和恐惧感。教学的时候放低自己的姿态,多加一些类似学生的小动作,真诚的眼神,甚至不太粗俗的语言都是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穿插一些雅趣的笑话,再加上真诚的关怀,大方地对学生进行夸奖,会使你的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要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有出格的行为,保证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总之,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心灵的深处!

一心想着学生、一切为着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利用一切资源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教学策略浅谈 下一篇: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