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时间:2022-04-30 06:47:28

十一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也许是连续几天大风的缘故,京城的天空清澈如洗,淡蓝色的云朵自得其乐,令人心旷神怡。我和两名同事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去拜访著名民俗学家高巍。老远我们就看到高老师身着黑色风衣,顶着大风,笑容可掬地向我们走来。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如同一位老相识。说起采访地点,他把我们领到马路对面的肯德基,在最里边的角落坐了下来,还为我们点了咖啡和柠檬茶。在肯德基采访,这还是头一次,当时心里有点犯嘀咕,人声鼎沸,声音嘈杂,怎么能静下心来采访?但随着话题不断深入、对高老师的了解越来越多,我们忽然从心底涌起一丝感动,这既与他为人有关,也与他研究民俗有关。高老师来自民间,只要和普通民众在一起,他就幸福,他就快乐,他就满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和大家一起玩”,这就是高老师的真性情。

本期专访,将带您走近接地气、受欢迎、有个性的民俗学家――高巍。

北京人说北京事 从小就好这口

高老师是地道的北京人,小时候生活在北海前门大石作胡同,是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这里原是加工石料的作坊,说起这段历史,起码要追述到元朝修建北京城时期,这里曾为皇家加工石料。后又经明清两朝,大石作胡同周边相继出现许多皇家建筑,可以说,到处都沾着“皇气”。高巍的家就挨着故宫博物院宿舍,属于景山和北海的中间位置,童年时代,每天晚上,他都会躺在床上,一边看北海,一边看景山,最后在北海静园的广播声中甜甜入睡。从那时候起,正宗的京味就自然而然地与他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1978年,高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因为分数比较高,被录取到国际贸易专业。当年,这个专业炙手可热,出来的人才不是从政就是经商,令无数人羡慕和向往。然而高巍并不快乐,每天和经济贸易打交道,那不是他的追求。自小喜爱文史的他,整个大学四年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用“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大学毕业后,高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当编辑。在这期间,他有幸结识了一位对他影响很大的著名文化学者,中国百科事业的奠基人――姜椿芳。他被姜老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决心要把姜老开创的百科事业继续下去。他用五年时间,克服种种苦难,发起并参与主编了《长城百科全书》。这部书一问世,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还召开了首届国际长城学研讨会。当时出版界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说他开创了三个第一:专题百科全书的第一,全面介绍长城知识的第一,年轻人编百科全书的第一。巍峨的万里长城绵延不绝,那正是中国人力排万难、智克艰险的长城精神。高巍曾经动情地说,做一件事要有“平地抠馅饼”的精神。这件事的成功使他感到,只要有决心,持之以恒,理想就能变成现实。

高巍对老北京的热爱与生俱来,那股亲切劲自小就融在血液里。当年,他策划了“燕京八景”的图书选题,这个选题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园林局的认可,但他们却发现没人能写。情急之下,出版社的总编辑找到高老师说,要不,还是你来?说实话,起初接手这个任务的时候,他的心里还真没底,不知道从哪入手。但没想到,写着写着,居然写出了感觉。脑子里的那些事,就跟流水似的源源不断地倾注到笔尖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内行人写着难,是因为条条框框太多,束缚了思维。而我这个外行人,反而不受任何束缚,能够变换更多的角度去解析“燕京八景”。围绕“琼岛春阴”这个景点,他就从三个方面阐释“春”的含义,深化了景点的文化主题。

紧接着,他又写了一本介绍北京四合院的书,这本书更是独辟蹊径。高巍坚定地说,我有我自己的理解,四合院的本质不是建筑,不是学科,而是人的一个生活环境,我要用我的语言说说四合院里那些事。本着这样的理念,这本《四合院》一下子热闹起来,里面有一年四季的生活,娶媳妇、聘闺女的生活,名人的轶闻趣事,让人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有意思。高巍老师说,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写文章,一定不要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再高深的学问也开不出好看的花。

俗人说民俗 就是这个味

我们说高老师是俗人,是因为我们都喜爱他。跟他聊了两个多小时,总觉得不够过瘾。他说任何一件事,直接开门见山,从不拐弯抹角,都是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简单的道理向你娓娓道来,让你不知不觉陶醉其中。听着听着,会猛然发现,喔,原来民俗是这么回事。

什么是民俗?高老师说,早在东汉年间就有一本叫《风俗通义》的书,强调作为官员对地方百姓生活要充分了解,然后因地制宜地去施政。说到底,民俗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关联的天时、节气、习惯的生活习俗。比如季节变化,春播秋收,都是民俗的体现。民俗更是让人们与天地、与自然、与自我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

说到年节习俗,高老师说这并不是什么高深学问,节日来源本身是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拿端午节来说,最初并不是纪念屈原,因为端午节是在夏至前,夏至是炎热天气的开始,他会带来传染病和蚊蝇滋生。怎么办?那就要提前做好准备。所以,在端午节,北京有打扫卫生,给小孩抹雄黄酒的习俗。

说到春节,高老师有些喜形于色,就像一个盼着过年的孩子。他说,春节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时间点。年的快乐在于为它做准备,花心血去营造的过程,扫房子、剪窗花、贴春联,每做完一件事都觉得离年又近了一步。所以说,民俗的本质不是简单地吃吃饺子,煮煮元宵,而是让人们在参与的同时把日子过好,让大家感受到节日的魅力,从而达到心情愉悦,身心健康的目的。

高老师对民俗原汁原味的理解和讲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无论是电视台还是广播,都争相邀他做节目,做专访。有时一天做七次节目,都把电视台、电台的门槛踢破了。工作人员也跟他开起了玩笑:您怎么又来了?有一次他在什刹海敬老院给老人们讲重阳节,结果老人感动得泪流满面。还有一次,在首都图书馆讲中元节,因为听的人太多,场地都爆满了,身前身后都是人。高老师说,大家愿意听,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但这种成功不是我个人的成功,是我们祖先的文化太灿烂、太丰富、太有价值了。

要入世先出世 洒脱才是真境界

我们觉得高老师身上有一股“仙气”,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举手投足间,总有一种飘逸洒脱之感。采访时无意间发现他胸前佩带着一枚阴阳鱼徽章。我们问他,您这个徽章有什么特别含义?高老师微微一笑说,我对道教文化有些偏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底。道教的修行,让人不拘泥于日常琐碎小事,不受喜怒哀乐干扰,不去蝇营狗苟,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高老师深得这些文化的真传,他把名利看得很淡,从不自寻烦恼、节外生枝。当年父母不理解他,为什么不走仕途反而去研究什么民俗?还有当年那些出版界的朋友,现在很多人都是司局级领导,他却连座驾都是“猛蹬”牌,给他个通行证吧,他都犯愁往哪挂!但他真就不在乎,高老师笑着说: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这辈子就没白活。高老师懂得天道法然、知足常乐的道理。

说到这,记者在此爆个料。当初打电话联系高老师做采访的时候,还以为拨错了电话,电话那头声音清脆、热情激昂,哪像50多岁的人?听起来好像比记者的声音都年轻。本来想叫“高老”,结果不得不结结巴巴地在末尾加了个“师”字。闻名到底不如见面,高老师风度翩翩,谈吐不凡,面色红润,中气十足。猛一看像40多岁,使得与我同行的两名女同事,都争先恐后地追问高老师有什么保养秘诀。

难道真有返老还童术?不曾想“挖着挖着”,还真就“挖”出了高老师的三味“长寿药”:一是博览群书,读书不仅能增长学问,开阔视野,还能开发脑筋,每天早晨读上一小时,一天心情都舒畅;二是写日记,高老师爱思考,无论做什么都能悟出点心得来,每天写两三千字,一方面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对得失做个总结;三是画画,他画画全凭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不拘泥骨法,不盲目模仿,率性而为,笔到意兴。

正所谓,心静是福吧。这三味“长寿药”,其实就是“养心药”。常言道,病由心生,养身不如养心。高老师说养心的关键在于调整好三个关系:一是与天地的关系,遵循客观规律,顺其道而行之;二是与他人的关系,脾气要好,多替他人着想,不能太自私;三是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千万别和自己过不去。永远保持一颗进取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乐观向上,锲而不舍,活出“精气神”。

《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高老师身上,我们由衷地看到了这种精神。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他总能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并与周围的一切和谐相处,坦诚相待。采访结束后,高老师一直把我们送到地铁站,虽然已近深秋,但一股暖流却在心中涌动。他既是一位真正的大家,也是那个四合院里喜欢跟你唠家常、聊闲天的好街坊。

上一篇:糖尿病治疗手段的“新突破” 下一篇:让笔下的动物“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