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方言的儿化

时间:2022-04-30 01:36:01

摘 要:方言中存在儿化现象是不争的事实,但语言学界关于四川方言的儿化音研究,尤其是关于方言儿化音本身的拼合规律等研究还不够全面。通过与普通话对比,归纳出广元话儿化音的分类标准和类型。以广元话儿化音的类型为纲,结合声母、声调,穷尽地描述可以读作儿化音的音节,并以此为材料,总结广元话儿化音的拼合规律。

关键词:四川广元 方言 儿化音

“儿化”指一个音节中,韵母带有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儿化现象既存在于普通话又存在于方言里。普通话的儿化音主要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彩等作用。尽管普通话和方言都有儿化现象,但它们无论在语音还是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四川广元方言殊的儿化现象。

一、广元方言的声韵系统

广元位于四川省北部,有“川北门户”之称。广元方言属于北方话的西南官话区,黄雪贞在《西南官话的分区》中把西南官话分为11个片区,四川话的西南方言分属其中的四个片区:成渝片、灌赤片、黔北片、昆贵片。广元方言应归入成渝片。广义的广元方言既包含利州区的方言,也包括广元市行政区划内的青川、剑阁、苍溪、旺苍、朝天等县区的方言。本文主要介绍以利州区为中心的广元话的语音概况,即狭义的广元方言。

(一)声母

除零声母以外,广元话共有21个声母。值得注意的是,广元人在读鼻音声母“n”时,鼻腔气流微弱,听起来与边音声母“l”非常相似。因此,这两个声母常常存在互用的现象,是一对自由变体。这种现象对广元话的儿化音分布规律也有影响。

表1:广元话声母表

发音方法

发音部位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边音

清 清 清 浊 浊 浊

不送气 送气 不送气 送气

双唇音 p p m

唇齿音 f v

舌尖前音 ts ts s z

舌尖中音 t t l (n)

舍面前音 t t

舌根音 k k x

(二)韵母

广元话的韵母有36个,比普通话韵母少3个。

表2:广元话韵母表

结构

口型 单元音韵母 复元音韵母 鼻韵尾韵母

开口呼 a o ai ei au u an n a o

齐齿呼 i ia i iai iau iu ian in ia io

合口呼 u ua u uai uei uan un ua

撮口呼 y yo y yan yn

二、广元话的儿化音类型

普通话韵母中,单韵母ê没有儿化音,r本身就是儿化音读法,其余韵母都可以“儿化”。由于舌头上翘,使这些音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音变规律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1)u韵尾或者无韵尾的音节儿化时加卷舌动作。如“小车”(t)和“小鸟”(niu),儿化后读作“小车儿”(tr)、“小鸟儿”(niur)。(2)-i、-n韵尾的音节儿化时,韵尾消失,有的需要改变韵腹或增音。如“一块”(kuai)、“一点”(tin)、“没准”(tun)、“背心”(in)等词儿化后应读作“一块儿”(ku?r)、“一点儿”(ti?r)、“没准儿”(tur)、“背心儿”(ir)。(3)有高元音i、ü做韵腹的音节,儿化时加央元音。如“小鸡”(ti)、“有趣”(ty)儿化后读作“小鸡儿”(tir)、“有趣儿”(tyr)。(4)韵母为舌尖元音[][]的音节,儿化时变为央元音。如“瓜子”(ts)、“树枝”(t)儿化后读作“瓜子儿”(tsr)、“树枝儿”(tr)。(5)韵尾为-ng的音节,儿化时韵尾消失,元音鼻化,有i韵腹的要加?。如“帮忙”(m)、“花瓶”(pi)儿化后读作“帮忙儿”(mr)、“花瓶儿”(pi?r)。

根据以上音变规律可知,普通话的儿化音读法主要取决于韵腹和韵尾。与之相反,广元话的儿化音读法主要取决于韵头。广元话的韵母系统与普通话不同。普通话共有39个韵母,与之相比,广元话多了[][yo][iai]三个,少了[][][uo][][i][u]6个。(详见表2)

按照韵头的有无和差异,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类。如表2所示,广元话的开口呼韵母共有13个,齐齿呼韵母10个,合口呼韵母8个,撮口呼韵母5个。从理论上说,根据韵头的差异,广元话的儿化音变可分为以下4类:

1.开口呼韵母儿化时,韵母整体变为儿化音r。如“豌豆”[tou]儿化后,“豆”读作“豆儿”[tr];“猫”[mau]儿化后读作“猫儿”[mr];“妹”[mei]儿化后读作“妹儿”[mr];“铁蛋”儿化后,“蛋”读作“蛋儿”[tr]等。

2.齐齿呼韵母儿化时,i做韵头,后面部分整体变为儿化音r。如“梨”[li]儿化后读作“梨儿”[lir];“小英”[i]儿化后,“英”读作“英儿”[ir];“丝棉”[mian]儿化后,“棉”读作“棉儿”[mir]。

3.合口呼韵母儿化时,u做韵头,后面部分整体变为儿化音r。如“媳妇”[fu]儿化后,“妇”读作[fr];“新郎官”[kuan]儿化后,“官”读作“官儿”[kur];“花”[xua]儿化后读作“花儿”[xur]。

4.撮口呼韵母儿化时,y做韵头,后面部分整体变为儿化音r。如“汤圆”[yan]儿化后,“圆”读作“圆儿”[yr];“圈”[tyan]儿化后读作“圈儿”[tyr]。

需要注意的是,广元话并不像普通话那样,除了ê、er以外都能儿化。在开口呼韵母中,常见的儿化词主要分布于,6类韵母中:[a][ei][au][u][an][n],如“有法儿”①[fr]、“妹儿”[mr]、“猫儿”[mr]、“豌豆儿”[tr]、“铁蛋儿”[tr]、“开门儿”[mr]等;其他的开口呼韵母,如[][o][a]等则没有儿化音的读法。齐齿呼韵母中常见的儿化词主要分布于两类韵母:[i][in],如“梨儿”[lir]、“小英儿”(人名)[ir]等;其他的齐齿呼韵母,如:[ia][i][iai][ia][io]等则没有儿化音的读法。而在合口呼韵母中,常见的儿化词主要分布于三类韵母中:[ua][uan][un],如“花儿”[xur]、“弯儿”[ur]、“小春儿”(人名)[tsur]等;其他的合口呼韵母,如[u][uai][uei][ua]则没有儿化音读法。撮口呼韵母的常见儿化词则主要分布于[yan][yn]两个韵母,如“圈儿”[tyr]、“小军儿”(人名)[tyr];其他的撮口呼韵母,如[y][yo][y]没有儿化音读法。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广元话的音节中起辨义作用的是韵头和韵腹,在实际语言交流中,韵尾常常读得轻而短促,甚至省略。按照韵头的差异,广元话的儿化音实际读法分为4种,即[r][ir][ur][yr]。这造成了许多音节儿化后的读音非常相似,听觉上难以区分。例如,“妹”[mei]和“猫”[mau],声母相同,韵母都是开口呼,儿化后都读作[r],除声调外,发音完全相同。再如“花”[xua]和(李)“欢”[xuan],声母和声调相同,韵母儿化后都读作[r],这两个音节的儿化音也完全相同。因此,如果广元话的音节都能儿化,势必会造成语音系统的单一化,进而引起词汇系统的混乱。因此,为了区别词义,在实际语音中,只有部分音节可以儿化。至于为什么儿化音主要分布于以上韵母,还没有相关研究可以解释,笔者推测其与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有关。以上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与其他韵母相比更接近儿化音。广元话的后鼻音韵母[a][o][ia][io][ua]通常没有儿化音的读法②。这些未解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广元话儿化音的拼合规律

广元话的儿化音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通过声母与声调的组合,结合四类儿化音的读法,可以穷尽地将广元话中所有可以读作儿化音的音节找出来。

表3:广元方言儿化音声韵分布表

注:上表中的例字只表示有此读音,因此不论音节对应的例字有多少,本文只标注一个。黑体例字都是人名用字。

需要说明的是:①“泡”读阴平时,仅指灯泡儿或某些浆果,如“桑泡儿”。②“米”韵母本是齐齿呼,但其儿化音丧失韵头,与开口呼韵母儿化后的读音相同。③“妇”韵母本是合口呼,但其儿化音丧失韵头,与开口呼韵母儿化后的读音相同。④“那”既可以读阴平又可以读去声,且不区别词义。⑤“尔”只表示读音,本字待考,表示“扔”。⑥“点”的儿化音有开口呼和齐齿呼两种读法,是新旧方言的差异造成的。⑦“鸡”的儿化音表示男性生殖器官。为了避讳,i以外的所有齐齿呼韵母与声母t相拼后形成的音节,只要声调为阴平,都不读儿化音。⑧“会”读作开口呼儿化音时,仅指表示时间长度的“一会儿”;读作合口呼的儿化音时通常是表示人名的儿化。⑨“汪”读作上声且儿化时,表示拟音。

根据上表可知,广元话的儿化音主要分布于开口呼和齐齿呼韵母,其中开口呼又占绝对性优势。这种分布情况与广元话的声韵调拼合情况是相符的。大部分开口呼韵母都能与t、t、以外的所有声母相拼,因此,音节的能产性最高。开口呼韵母与声母相拼,共有36个音节能发儿化音。其中,唇音声母p、p、m、f与开口呼韵母拼出的音节都能发儿化音,只是不与声调一一对应。广元话中还有一个唇音声母v,它能与韵母o、an等相拼,如“物”[vo]、“万”[van],但这些音节没有儿化的读法。舌尖中音t、t、n、l与开口呼韵母相拼的音节也能儿化,广元话中n、l没有明显区别,广元人读n时,鼻腔气流微弱,鼻音不够,听起来与l非常相近。因此,这两个声母与相同韵母拼合时,可看作一个音节。舌面后音k、x与开口呼韵母拼出的音节可以儿化,但k、则拼不出儿化音。舌面前音t、t、、本身就不能与开口呼韵母相拼,因此也拼不出儿化音。舌尖前音与开口呼韵母相拼的音节有对应的儿化音。值得注意的是,与普通话相比,广元话没有舌尖后音t、t、、r。所有普通话中读舌尖后音的词,广元话读法都对应舌尖前音ts、ts、s、z。零声母部分的开口呼儿化音只有儿化音的本音。此外,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韵母也能从上表看出儿化音的拼合规律,限于篇幅,其具体拼合情况不必赘述。

综上所述,与开口呼韵母相拼且能够儿化的是声母中的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面后音及零声母。与齐齿呼韵母相拼且能够儿化的是声母中的唇音、舌尖中音、舌面前音、零声母。与合口呼韵母相拼且能够儿化的是声母中的舌尖前音、舌面后音及零声母。与撮口呼韵母相拼且能够儿化的是舌面前音声母、零声母。这些声母与对应的韵母相拼,其音节儿化后,韵母部分完全相同,形成独具特色的儿化音。下面列出该拼合规律的图示:

表4:广元方言儿化音拼合规律表

韵母

声母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 撮口呼

唇音 + + - -

舌尖前音 + - + -

舌尖中音 + + - -

舌面前音 - + - +

舌面后音 + - + -

零声母 + + + +

由上表可以看出,广元话儿化音的分布是非常有规律的。除零声母以外,按照发音部位的不同,广元话的声母可分为五类: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面前音、舌面后音。如上表所示,每一类声母只能与两类韵母拼合形成儿化音。例如,唇音只能与开口呼、齐齿呼韵母拼合形成儿化音,舌尖前音声母只能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拼合形成儿化音,舌面前音声母只能与齐齿呼、撮口呼拼合形成儿化音。当然,在那些不能形成儿化音的音节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声母和韵母拼合的音节在方言中不表义,而被排除在话语系统之外,如舌尖前音不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舌面前音不与开口呼、合口呼相拼。但有些音节不能儿化只与方言的特殊用法有关,如唇音声母本来可以与合口呼韵母相拼,但是拼合后的音节不能形成儿化音的读法。这是由广元话儿化音的特殊发音决定的。

在普通话中,儿化这种语音现象,跟词汇、语法有密切的关系,它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感彩的作用。广元话的儿化音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情感色彩,这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的儿化音都用于人名。但这并不排除也有部分儿化音可以用来区别词性和词义,比如“画”[xua]和“画儿”[xur],前者既可以表示动词又可以表示名词,后者只表示名词。因为广元方言本身就是北方方言的一部分,具备北方方言的一些共同特点也是合理的,因而这不是广元方言的独特之处。一般情况下,广元话用叠音方式来处理区别词性的情况,如动词“盖”的名词形式,普通话采用儿化“盖儿”来表现,有的方言区则采用加后缀的方式即“盖子”来表现,广元话则通过叠音“盖盖”的方式来表现。

广元话的儿化音在词汇和语法上与普通话差异不大,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总的来说,广元话不是所有的音节都能够儿化,即儿化音的范围没有普通话广。此外,与普通话相比,广元话除人名以外,其他词语是否读为儿化音往往具有强制性,不能随意改变。

注释:

①有法:方言词的能愿动词,表示“可以,能够”。

②表格中能够儿化的后鼻音韵母ing,在广元话中都读前鼻音。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广元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元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刘乔 肖萍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上一篇:河南通许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下一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