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20,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4-30 01:17:27

面向2020,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指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总结成功经验,深化科研引领,开展教师培训,狠抓措施落实,认真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

面向2020,应当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人是教育的对象。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抗挫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是教育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多发期。社会结构变动,贫富差别凸现,生活节奏加快,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思潮激荡,价值观念多元,网络信息海量,给青少年带来五彩斑斓的世界,也让他们遭遇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困惑或成长中的烦恼。在独生子女时代,家长过度溺爱或过高期望,使孩子坚强意志得不到有效培养,学习中压力反而增加。在一些学校,习惯采取题海战术,反复考试训练,驱使学生拼时间、拼精力、拼健康。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现象:生活富裕了,心灵枯竭了;物欲满足了,精神空虚了;课本背得多了,兴趣却变得淡了。现在,是时候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幸福还给学生了,这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必须告别“粗放式经营”,告别“大机器生产”,告别“填鸭式教学”,告别“见物不见人” ,努力营造学生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一个无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一个忽略学生心理基本状况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

面向2020,应当总结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铺开,值得跟踪和总结。陕西省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纳入教师培训体系,通过省级培训,造就骨干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委领导重视,亲自部署,试点引领,家校合作,富有特色。长春市以心理剧为载体,情景交融,静动结合,长期坚持,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形成目标系统、推进系统、评价系统。厦门市强化政府行为,精心组织。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投入,使这项工作不差钱;设立心理健康三级维护站点,使这个努力有场地;选拔合适人选,定期培训,名师引导,使这项事业有人做。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生长点,设立了设施完备、空间充分、功能齐全的心理辅导区,由专职心理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在湖南、河南、重庆、江苏、安徽、福建、云南、内蒙等省份或省内的一些地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都有各自的探索,取得了相应的经验,这是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参考。

面向2020,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教师需要做行家里手。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培训,造就一支骨干力量。同时,培养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要统筹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和职称评聘问题,解决没人做和不愿做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广大中小学校要建立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面向2020,应当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探索。学生心理发展有规律,心理健康教育要科学。各地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启动了科研课题,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和学校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应发挥领头雁作用、智囊团作用、生力军作用,各地的专家都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各地要依靠专家力量深入开展工作,还要立足于实践,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层面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试验研究,着重解决点上的问题,从点上总结经验,再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一种星罗棋布的局面。

面向2020,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推向全面普及。各地应制订或完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明确到2012年达到什么目标,到2015年达到什么程度,到2020年全面普及需要提前采取哪些措施。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机组成部分,摆上重要位置,予以合理安排。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确定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规范使用,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和服务。要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情绪变化,创造性地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耐心做好青春期教育。探索建立校园突发性应激和危机事件情景下的心理应对机制,及时干预突发性自然灾害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王定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教育学博士】

上一篇: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廉洁教育 下一篇:做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