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中国生态现代化之路

时间:2022-04-29 10:27:30

挑战与机遇:中国生态现代化之路

摘 要:生态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为中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良好机遇。但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观念的长期缺失,发展方式转变的艰难曲折以及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又使中国走生态现代化之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的道路选择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理念,迅速转变发展方式与现代化路径,重建以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中心的资源与生态保护系统,尽力减少生态足迹,立即行动起来,自觉走生态文明之路。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机遇;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5-0016-09

现代化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但传统现代化模式业已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只能走生态现代化之路。生态现代化是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双重过程。[1]生态现代化也是一种文明转型和文明升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即从现代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生态现代化需要走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友好、协调、脱钩之路,在观念、制度、技术、生产与消费方式等方面实现重大转型。

一、中国生态现代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早在1990年代初期中国就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初期,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战略。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之路并非阳关大道,而是艰难曲折的,总体上环境持续恶化,难以有效控制,就是明证。中国生态现代化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自中国现代化启动以来,中国生态环境一直在恶化。自“一五”计划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以来,生态环境恶化非常显著。到了上世纪70年代已相当严重。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环境形势是,局部有所控制,总体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环境破坏与污染仍然比较严重。到2010年,仍然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还在恶化。[2]

2003~2005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全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过早死亡人数达30~40万人。2004年,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死亡人数估计为35.8万人,北方更严重一些。大气污染物——多环芳烃或许是对中国环境危害最大、持久性最强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年排放总量达到11万吨以上。在中国所有的水系和降水中,都能检测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全氟锌酸胺和全氟辛烷磺酸,长江所经过的每一个城市断面都有这种污染物上升的高峰值,这种污染物具有影响胚胎、遗传、甲状腺、神经、雄性生殖、发育等方面的多器官毒性和脏器毒性。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进行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华北平原有50.71%的地下水资源属于V类水,不能直接利用。可直接饮用的只占24.24%。而且超采严重,近十年来超采1200亿立方米,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由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9》显示,长江水患源于森林覆盖率下降。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从60%~85%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0%。长江水利委员会认为,长江流域废水污水排放总量仍然在不断增加,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2.47%。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监测结果表明,淮河水质仍在持续下降,断面达标率很低。目前全国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显示,中国“生态足迹”增加的速度远高于生物承载力的增长速度,“生态赤字”正在逐年扩大。[3] 中国的生态问题如此之严重,已经到了悬崖的边缘。问题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似乎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而且越来越严重。[4]

第一,国家主导型的高速赶超的现代化战略,使得我们往往过分注重提升国力,而容易忽视不同利益群体对生态环境的不同诉求,还容易忽视自身的国情,也缺乏对生态环境的长远考量。诚如《莱茵河:一部生态传记》的作者马克·乔克所言,“人类容易受到快速解决方案的诱惑,但是最终却造成了意料之外的危险。”[5]因此,我们必须实现社会发展战略转型,脚踏实地,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在需求和真实问题,更多关注民生问题、生活质量、法制建设和社会参与。

第二 ,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得与GDP无关的环境问题很容易被政府官员漠视,而能增加GDP的各种污染型企业则能顺利地安家落户,且受到一些地方官员强大的、持续的保护。

第三,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低环保技术条件下,拼命发展重工业,就会大大加重环境污染。提高重化工业的环保技术水准,提升产业结构,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四,高耗、高排、高污的工业增长模式,使得工业污染的影响迅速覆盖全国,且具有强累积效应。低耗、零排、无污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第五,数量型赶超的追赶模式,使得我们过分追求外延增长、总量增长、快速增长,而对产品质量、消费需求、生活品位、自然容量、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却往往忽视。

第六,巨量人口形成巨大的生态压力。从长远来看,人口增长是使环境遭受破坏的最强大动因。迅速增长的人口加速了对环境影响,并且扩大了环境影响的规模。[6]因此,即使人均消耗的资源量比较小,巨量人口消耗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更何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治理措施,即使减少人口增长,也不能减轻对环境的巨大破坏。

第七,“村村冒烟”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使得环境问题异常严重。首先是污染分散化、广域化,农村缺乏有效的监测体制、设备与队伍,污染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破坏也得不到有效监管,致使污染日益严重。其次是乡镇企业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下,环保技术无法实施,导致长期的累积性污染。

第八,蔓延式和满天星斗式的城镇化模式,使得小城镇遍地开花,大城市则向郊区迅速蔓延。这种城镇化模式,由于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按照行政指令进行,致使耕地大量被占用,垃圾与污染快速向农村转移,而小城镇又缺乏环保设施与环保队伍,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环境都在迅速恶化。

上一篇:城市史视阈下的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研究述评 下一篇:解决群众诉求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