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求策略,优化教学

时间:2022-04-29 08:28:58

讲求策略,优化教学

【摘要】找到一个梯度,让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明确;占据一个高度,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让教学不似猴子掰玉米,忘记过去也不似驴拉磨,重复机械。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考;策略;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的高考早已谢幕,高考成绩给了我惊喜。然而,我不想像从前那样走得太过匆忙,太过拘谨,太过疲惫,走得太不自信。唯有做个勇敢的思想者,敏锐地发现问题,在大处策划好教学之路,优化教学,才能感受到高中语文人的幸福,也让学生体味到学习语文的幸福。

一、寻找一个梯度,循序渐进

这个梯度,即每学段分块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而不是高中三年每年的训练点都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不是因为语文内容艰深难懂,也不是因为师生不卖力,更不是考题偏怪难,首先是因为语文教学陷入尴尬的处境:高三的试卷照样可以拿来考查高一高二的学生;高三教学与高一高二的教材学习严重脱节;上面规定教什么内容,下面就遵照执行,急功近利,舍不得延伸;教学内容多,教师一味地埋头拉车赶进度,教学内容重古文重识记的基础知识轻现代文轻能力,重积累轻思维,教师辛苦,学生疲倦无兴趣甚至丧失信心。

语文是一门科学。学习时自然需要依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享受到语文成功的阳光,从而树立信心,欲罢不能。尽管高一高二教学内容很明确,甚至考课内还是课外也已说明,但考试形式近乎高考模式,考查知识点与能力点也是仿真,这与高考毫无区分度,尤其是知识点,复习到了是侥幸,复习不到是倒霉。这让学生怎么信任语文?能力题其实也是如此。有些题型还未来得及涉足,学生都不会,考了又有什么意思?而阶段性评价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也是给师生指明教学方向,完全可以对知识与能力做出更具体、更明确、有梯度的阶段性要求,让学生有抓手,看到希望。所以,教师心中必须有数,每个学段该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到什么程度,怎样循序渐进,滚动提升。不然,在教学中要不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要不浅层思维,涉及不到,两者都会造成损失。

二、占据一个高度,宏观调控

这个高度,是全面培养人的理解高度,是教师本身素质的高度。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统观全局,高屋建瓴看语文,教语文。语文说到底,还是培养思维能力,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是语文学习成功的一半。语文学习中必须培养哪些思维能力?有哪些思维方式?在哪些教学内容中可以训练?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思维的竞争。

思想高度决定理解深度。高二教学《唐诗宋词选读》64首,贪多求全,逐一教学,真的好辛苦,学习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怎样使之有所改观?叶老先生讲,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大胆取舍并整合,适度延伸,形成知识能力体系。分题材筛选整合?可以!分题型筛选整合?可以!分表现手法整合?可以!讲一首,练几首?可以!比较阅读,也可以!关键在于自己的整体规划与决策,不能想到哪里滑到哪里,无序无味。高二教学《史记》,“死”教吗?万万不可!可以评价人物,认识社会,作为素材积累;可以抓住多义实词比较,积累多义实词,培养查词典与积累、辨析的习惯,将课内与课外打通,提升思想认识。

理解深度决定作文高下。高三阅读训练的文本,尤其是散文和小说,文质兼美,时代性强。例如,《一朵朵白云》《美生灵》关注人与自然;访谈录、论述类文本,见解独到、深刻。例如《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要求小说有悲悯情怀。这些都是我们写作的范例,或是最新颖最具时代性的鲜活材料。我们完全可以在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利用其中的材料价值。

三、捕捉一个点子,微观突破

这个点子,便是教学中的一点突破的智慧。语文也是一门艺术,教学中需要我们拥有教学机智,有序地、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越飞越高。如何深度解读文本?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可以抓住标题,培养学生阅读时的质疑习惯和多种思维能力。如教学《怀念红狐》时,我鼓励学生对题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谁怀念?怀念意味着什么?“我”与红狐有怎样的故事?为什么怀念红狐?红狐有怎样的性情?红狐代表着什么?仅仅是怀念那只红狐吗?红狐有代表象征意义吗?人与红狐有着怎样的关系?怀旧意味着什么?然后让学生将这些问题梳理一下,合并“同类项”,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问题,写上序号。带着这些问题整理阅读文本,学生的兴趣更浓厚了。而这“序”,便是由浅入深由果溯因之序。读完后,让他们小组讨论,筛选出最难回答的问题,作为深度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整个教学流程用“审问之”“明辨之”“品读之”“实践之”几个短语概括,使教学过程丝丝入扣。其间,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相似思维能力,纵向思维能力,提出和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议论文无话可说,有理说不出,这是初学写作议论文的学生的通病。有办法。高中十四篇和初中二十几篇背诵材料中的议论文,逐篇逐段分析有哪些观点哪些论据,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能把这些学以致用,就是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因为这些背诵材料是学生们最熟悉不过的材料了!课外名句背诵,也不仅仅为了应付默写啊!逐条讨论阐明了什么观点,是什么意思,适用于哪个或哪些话题上?同类的进行归类。如此做,学生自然印象深刻,也派得上用场了。

教师还可以独辟蹊径,写简短的文章赏析,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者其人,使其作为素材积累,印象会更深刻,也会受到其人格魅力的影响。学习《史记》时,可以写人物评论文章,遇时事可以写时事评论小文章,师写,生写,师生PK,不拘一格,学写议论文,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理可讲了。

这些点子,在高三教学中也应该有所体现,不然,高一高二的好传统丢了,一切从零开始,近似于舍本逐末。

找到一个梯度,让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明确;占据一个高度,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让教学不似猴子掰玉米,忘记过去,也不似驴拉磨,重复机械;捕捉一个点子,让课堂丝丝入扣,生动风趣,富有深度。多读书,增强教学改革的底气。多研究,回归课本,还原语文本来的样子。多写作,提升师生教学热度。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上一篇:对德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战术分析 下一篇:利用中华经典文化 进行传统美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