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育工作标准化管理的四个环节

时间:2022-04-29 06:55:28

论保育工作标准化管理的四个环节

建立高素质的保育员队伍是幼儿园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逐渐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提出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我们感到创办高质量幼儿教育是时代的迫切需求,尤其是保育工作标准化管理更是势在必行。

所谓标准化,就是将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要求、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标准化管理是既符合外部标准(法律、法规或其它相关规则)又符合内部标准(管理机构倡导的文化理念),并以此为基础的管理体系。保育工作标准化管理,重在推行四个环节的标准化。

一、推行制度标准化,强化基础管理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准绳,让制度会说话是保育工作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和保证。许多制度零散无序,缺乏广告性,很多教职工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该找谁?”“怎么做?”这些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保育员如何有序、有效地把一日工作做好、做细、做到位,实践证明,健全保育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规范行为,对促进保育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我们坚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学期初,成立由园长、主管副园长和保育员组长组成的保育工作标准化管理小组,研究制定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建立分层管理,责任到岗的管理体制。组织全体保育员结合工作实际对过去的相关制度进行反思讨论,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哪些是应该抛弃的,哪些是应该创新的,并说明理由。通过集体修订,形成了《保育员岗位考核细则》《幼儿一日生活制度》《保育员一日工作流程》《保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保育员学习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8条保育工作的相关制度和细则,并印制成手册,使我们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查,让每个保育员都明白在哪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明确了保育员一日工作各环节的常规要求,形成了每一项工作的质量标准,规范了保育员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状态。完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能使保育员形成一股你追我赶、力争上游工作氛围,从而使到保育工作不断提升和超越。

二、推行操作标准化,规范日常管理

许多幼儿园的保育员对于保育工作的规范性还存在着诸多的盲点,无法在短时间内将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全部融汇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怎么顺手怎么来”。虽然每一项工作保育员们都认真的完成了,但从中的诸多个细小环节却在不轻易间被大家所忽略。规范日常管理,操作标准化,让规范成为习惯。

书面的要求是规范而简练的,但要将简练的要求细化成具体的落实,同时又要符合园所特定的格局,使得操作中有规范标准,同时规范为更好的操作所服务,这是需要每位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去发现、解决和不断完善的。为落实和推进标准化管理,副园长和保育组长围绕保育工作的目标和具体可行的管理行为,细化为操作性强的流程和细则。采用“刚柔相济”的管理策略,即把一套行之有效的“硬”制度与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保育工作的具体要求》给保育员的规范操作提出了具体标准化的要求,为了让每位保育员熟练掌握,每周保育工作例会上,请两位保育员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问题及难题共同讨论、解决,讨论如何更好的落实“三位一体”制度,发挥保育员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作用。比如:幼儿入厕环节,保育员如何关注个别幼儿又照顾全体幼儿。通过保育员的反复实践和研讨,达成以下共识:这个环节保教配合非常重要,为避免幼儿入厕拥挤,保育员照顾不过来,教师可以在室内组织部分幼儿自由观察环境材料,开展简单的操作游戏,入厕洗手的幼儿由在盥洗室的保育员负责,教师在活动室负责观察指导。

每周保育工作例会上,分园副园长每周指导一位保育员就幼儿一日生活某一环节在例会上进行标准化的演示,保育员演示,副园长逐条细化的讲解每一小点,让一日工作流程可以再造,让每一位保育员明确每一个环节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项具体任务的目标是什么,确保保育工作流程的高质量。

幼儿园还定期组织研训活动,结合《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通过阶段性的操作规范观摩活动,例如开展盥洗室的清洁、桌椅、杯子等物品的消毒现场操作观摩,找出保育员们在日常消毒清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互相研讨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开展保育员进餐观摩研讨活动,保育员指导值日生、管理员配合餐前准备,班级老师组织幼儿洗手,与保育员配合默契,幼儿在有序、安静的氛围中独立用餐。观摩活动后,保育员对如何提高分饭、分菜、盛汤工作效率、个别幼儿挑食偏食现象的个性教育、餐具归类摆放位置等方面展开热烈的研讨交流。通过这样的观摩研讨活动,进一步锻炼了保育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促使保育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让保育员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中,只有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才能提高幼儿的一日生活质量,进而使保育工作质量朝着优质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三、推行培训标准化,提升专业水平

保育员专业化是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保育员作为和幼儿接触最多的群体之一,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为幼儿早期教育的启蒙者,保育员队伍应该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保育员的专业素养方面存在问题:配教知识较为缺乏;保育观念一般,部分保育员还存在传统的健康观;心理素质较好,但坚持性不够;职业道德较好,但对园所的建设和发展关心不够;日常工作表现较好,但对本班教师的教学计划了解不够。不断提高保育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每学期开设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讲座内容要涵盖保育工作常识、职业道德教育、卫生保健常识等。如“与家长沟通的艺术”、“保育员一日各环节工作”、“肥胖儿、体弱儿的预防”、“幼儿园消毒工作”、“幼儿呼吸道感染、突发事件的处理”、“手足口病的症状及预防”等。通过专题讲座,使保育员明确保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理解保教并重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掌握基本的卫生常识、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等,不断增强对保育工作的认识。

四、推行评价标准化,促进优质服务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是保育工作管理行之有效的措施,评价运用详细的《保育员岗位考核细则》,从师德修养、遵守制度、卫生消毒、生活管理、配合教学等方面,采取自评、分管领导复评、行政园长审核的评估方式对保育工作进行详细的量化得分。比如:卫生每周一次定期检查,一次不定期抽查,掌握幼儿进餐量,按量分发饭菜,一次性分完,每次检查结果及时反馈,让保育员知道哪里不足不足,哪里还有差距。

为促进保育工作优质服务,幼儿园可开展岗位练兵和评比活动。如,每月开展一次环境卫生评比,每学期开展一次知识和技能竞赛、生活常规评比和生活自理能力评比等,并为优胜班级的颁发奖状和奖金,以有效提高保育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保育员的工作进行标准化的评估,保育工作也由过去简单的劳动,转变为有章可依,有固定程序,有科学管理的标准,使保育工作的目标更加清确、运作更加规范。

标准化管理是防止教育服务水平下滑的制动力,可以使服务者按标准行事,对自己应完成的工作质量负责。若工作没有标准,教育服务不可能持续维持较高的管理水平。开展保育工作标准化管理,其目的是为促进保育队伍专业化,提升幼儿园保育工作整体水平,增强保育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尝试将标准化管理与保育工作进行了结合,实践证明,实行标准化管理,帮助保育员清理繁多的事与物,创设了一个一目了然、物品整齐、清洁有利于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良好环境,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培养了保育员和幼儿良好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文化。

实施标准化管理是创新管理思想,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用“心”关注、用“爱”经营,使保育工作的质量不断提升,促进了幼儿、保育员、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上一篇:展现岗位练兵成效彰显教学素养魅力 下一篇: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