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4-29 04:54:15

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摘 要:从小学生个性化作文能看出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及潜在的创造能力。应试教育下的小学生逐渐淡漠了对写作的热情,他们的作文也没有创造力,严重的甚至已经脱离了现实,大谈空话、假话。本文就目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个性化;小学作文;作文教学

从小学生个性化作文能看出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及潜在的创造能力。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大胆写作,写出他们想象中的事物,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然后再将他们的见闻和想象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作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作文教学为主。

一、当前小学作文的现状

1.学生的作文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套话、假话连篇

作文是一个让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非常具有代表性,它能充分展示出学生的个性生活。但是从现在的小学生作文内容来看,学生的作文内容明显已经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一名教师拟了一个《我的妈妈》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结果发现有一半学生妈妈的样子几乎是一样的,都是“圆圆的脸蛋,大大的双眼”,不但如此,甚至事迹也是一样的,清一色的“我”生病了妈妈冒雨或是冒雪背着“我”去看病。还有学生在写当自己犯错后受到老师的批评时,老师的语气和行为、动作都是一样的,在作文结尾,学生也往往用喊口号的方式表达思想虽然健康向上,但却苍白无力。

2.小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

作文应该是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和创造力的一个平台,也是总结学生心路历程的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也有很强的表达欲望,而文字则是他们展示自己最好的办法。目前,我国的小学生作文教学都过于死板,导致不少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甚至讨厌写作文。根据相关数据得知,一半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认为那是教师安排的课后作业,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小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实施个性化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1.大胆运用特色化的语言文字与表达方式是手段

学生作文基本的规范和要求就是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这也是最基础的要求。学生写作要具有特色化,而特色化则是学生在遣词造句、选择文体、把握语调和韵味上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化是学生表达自己个性和语言风格的一种方式。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不同,正是这些不同,产生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目前,我们看到小学生作文内容雷同现象严重,实际上这是学生滥用自己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名人名言的结果。他们使用这些语言并没有带多少感情,因此非常苍白。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也应该用精彩的语言表达出来。要做到写作独特化,应该注意文章的完整性及语言的丰富。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就像教孩子游泳一样,不但在岸上进行指导,还要在水中进行演示,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才会更大胆地去表达。同时,在讲评作文时,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将一些具有特色的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学习。

2.大力提倡学生在作文中的多元思维方式是关键

作文是最能展示学生个性思维的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只是单纯追求以文载道,教师和学生都致力于这个道,因此把自己的思维限制了,以致产生了学生作文内容一致或是雷同的现象。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

美国教学生写作文,注重的是学生对人、事、物或是作品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是喜欢或是讨厌,只要能阐述出理由,教师都会予以表扬。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有所差异,但我们要从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因此,我们更应该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想象作文训练

让更多学生拥有个性化的写作,就要对作文教学进行创新改革,加入想象作文训练课程,让学生能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想象作文训练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例如续写课文、改编课文内容、看图联想思维作文、听广播或是音响进行创作、写科幻小说等都是可以作为训练学生的方法。培养学生写好个性作文、创意作文可以按照以下策略来进行:第一,在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和创造想象力方面,一定要先让学生储备一些丰富的形象材料。想象创意都是根据具象进行创意加工的,如果没有存在具象记忆,生活经验也不足,就很难展开想象,而这点也要求学生去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量阅读文章,增加自己的知识量。第二,在学生进行想象创作时,教师要进行合理指导。要让学生知道,想象时不能不切实际、胡编乱想,想象应该要符合逻辑,构造情节要合理,要有中心思想和重点。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作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想象作文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具体的点拨与纠正。

参考文献:

[1]杨再隋,杨红月.跨入新世纪的小学作文教学[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1(11).

[2]李如密,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上一篇:浅谈语用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三维知识链耦合模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