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全产业链建设研究

时间:2022-04-29 03:18:04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全产业链建设研究

摘要:分析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机遇,剖析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在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劣势和挑战,能为全产业链经济发展研究奠定基础。以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核心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确定全产业链战略。在红兴隆管理局全产业链“局场一家、企业为本、品牌合一、品质制胜”发展思路基础上,文章以建设红兴隆新兴城市、18公里工业走廊和新型三级企业群为核心,空间与产业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并结合全产业链构建,制定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红兴隆管理局;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分析与评价

一、引言

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在“十一五”末期,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战略,确立了构建“三大绿色发展体系”的战略部署,各管理局结合本地实际,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形成绿色发展新优势,培育绿色发展内生动力的新道路。

黑龙江省红兴隆管理局在探索绿色发展新道路过程中,围绕“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发展定位,积极引入绿色发展理念和市场经济理念,不断加强执行力优势,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培育,特别是全面加强“三年强工攻坚战”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构建全产业链方面走在了全垦区的前列。

二、全产业链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红兴隆管理局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中南部。地理座标:东经129°55′-134°12′,北纬45°35′-47°17′。东西长330公里,南北宽170公里,海拔高度在40-800米之间。区域东临乌苏里江,西至倭肯河畔,南靠完达山,北濒松花江、挠力河。土地与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3个地级市及富锦、饶河、宝清、友谊、集贤、桦川、桦南、勃利8个县(县级市)穿插交错,总控制面积为88.08万公顷,其中耕地44.6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74%。

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28.76亿元,占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18.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3.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6.8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8.7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6.8∶20.8∶22.3如图1所示。

(二)全产业链发展优劣势分析

红兴隆管理局存在全产业链构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粮食生产能力优势、民生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同时也存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聚集尚未形成、企业拉动基地作用不强、各农场负债率较高及多数农场处于亏损经营等发展劣势。

在全球视野下,面对东北亚市场特别是俄罗斯市场,需要把握国内外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时代机遇、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战略机遇、国家和省区支持垦区带动周边的耦合机遇、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水利建设的政策机遇和“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正视垦地对俄开放的同位同质竞争压力增大、金融危机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走出去”推进境外农业开发尚需深化、场县合作共建和城乡一体化构建发展尚需时日以及全产业链尚未形成主核心竞争力等诸多挑战。从整体上看,红兴隆管理局构建全产业链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

三、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研究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对东北亚开发开放总体布局,结合黑龙江“经济区”建设,以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核心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根本性提高绿色农产品标准和品质,着力培育世界级红兴隆绿色农产品品牌,全面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面向东北亚,打通对俄开放大通道,建设国家全产业链战略高地、品牌高地和科技高地,形成带动垦区整体全产业链建设战略升级的核心先导区。

(一)龙头带动战略

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依靠科技,突出重点,着力扶持和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高收益的“龙头”作用,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延长产业链条,搞活经营机制,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特色品牌战略

突出品牌意识,创建名牌农副产品,提高管理局各产业链的衔接和影响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用好品牌、保护和发展好品牌、做大做强已有品牌,形成品牌集群,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品牌效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壮大三次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特色树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以发展求跨越。加快产业对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顺势实现管局经济快速发展。

(三)资本运营战略

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不同加工经营性公司之间的互相参股,积极鼓励民营组织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以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资产重组,推荐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四)体制创新战略

不断深化宏观管理体制,积极发展市场组织体系和投融资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的力度与宏观管理的完善程度相适应,以深化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整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规模效益增长。

(五)人才聚集战略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要素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和创业环境。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懂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发挥的舞台。

四、全产业链构建研究

(一)建设目标

建设垦区第一个全产业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为全垦区全产业链建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力争在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建立全产业链核心区和经济高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二)发展思路

全产业链是在中国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农产品质量升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对原料获取、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的有效管控,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通的一种战略选择。因此,确定红兴隆管理局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为“局场一家、企业为本、品牌合一、品质制胜”。

(三)基本模式

1.统筹兼顾已有的产业规模、竞争态势和未来发展空间等因素,合理布局,巩固和扩大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种植、收储、加工和物流的能力和规模,提升科技水平,积极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增强垦区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2.将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和企业计划反映到种植与养殖环节,通过对农业的有机组织和对加工、流通的规模化运作,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真正连接,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通过规模化的种养殖、收购、储运、加工,推动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使农产品的利用更有效率,更加科学。积极探索完善企业与农户合作的模式,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给农户提供更多支持,以有效解决“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的联接难题。

4.建立规范标准和完善制度和流程,对农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强化源头控制和全程监管,消除不安全隐患,建立可追溯到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带动国内食品行业升级换代,确保食品安全。

五、保障措施

加快推进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是一项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系统工程,必须解放思想、强化顶层设计,增强执行力,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着重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从政策、产业、科技、园区等多方面建立坚实的支撑体系,健全“管理局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唐文龙.中粮“全产业链战略”思辨[J].中国品牌与防伪,2010(4).

2.林玉伟.揭开国际四大粮商的神秘面纱[J].产业观察,2010(2).

3.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模式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09(4).

4.张璞,汪波.基于产业链分工、产业生态化的包头市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0(1).

5.李仕明.构造产业链,推进工业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3).

6.魏后凯.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发展战略[J].福建论坛,2004(9).

(作者单位:王玲,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王大庆,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王宏燕,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其中,王宏燕为通讯作者)

上一篇:关于合同法律效力制度的探讨 下一篇:阐述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