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教育人生充满智慧与幸福

时间:2022-04-29 12:19:35

让我们的教育人生充满智慧与幸福

摘 要 做一个幸福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育人的能力,还必须要有博爱的情怀和对话的理念。因为教育史一个培养人的事业,不仅是给学生分数,更要给学生的生命奠基,为学生未来的幸福作准备。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塑造美好的人生。就是用没得教育造就美的新人,成就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时也在追寻着自己美丽而诗意的人生。

关键词 教育;魅力;教学;幸福

一、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

在社会嬗变与转型期,而我们的学生青春勃发,又正处孔雀开瓶期,他们虽然生活经历不丰富,生命体验浅薄,却生存压力大,遭遇困惑多,具有“不迷信宣传”、“不崇拜权威”、“不轻易服人”的“三不”特点。然而,现行中小学教育,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分数正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已成为我们教育的原点,这也正是中国教育许多恩题的滥觞。

学习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课堂上纠正错误、强化训练就能够获得学习成效,多少年来一直被教师奉为经典,已成为有效课堂的不二法门。不过,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也这样操作,其消极影响就越来越明显。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化和时代特点,的确存在简单化的倾向,简单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关注错误,聚焦问题,而相对忽略了进步和积极的因素,使教育陷于被动和孤立,一味地纠错往往好心没有好报,根源就在于教育者不应该简单地聚焦于学生的消极面,给教育本身制造障碍。因为教育者总是在努力的找错、纠错、规范化、统一化,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激情都没有被激发,有的甚至相反,被消磨了。考试能力提高了,分数上去了,可创造能力下降了;考试成绩上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热情却衰退,厌学情绪又潜滋暗长了。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慢,需要平和、细腻,需要耐心和耐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心倾听,去发现、欣赏、肯定、鼓励、期待,甚至忍耐,无数的实践经验表明,单纯的训斥和禁止永远都是被动的。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我们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把选择权交给他们,让他们增添一份责任感。只有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才能担负责任,我们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目标,让科学的、人性的教育管理伴随学生一起成长。

二、批评中恰当地表达“爱”意

纠错的滥情,学生的逆反,往往导致教育效果的缺失,很可能孽生出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和恶意的挖苦,甚至出现体罚甚至变相体罚,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就不可避免。而作为最日常的管理手段的批评,并不是每个教育者都懂得批评与表扬的内在奥秘和魅力。批评,其实同表扬、惩罚、奖赏说服和磨练一样,都是班主任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爱的批评与爱的表扬一样,对学生的健康和成长不可或缺。

教育是“长善救失”的过程,无论是表扬、赏识,还是批评、惩戒学生,都要尊重学生人格。优秀生自然是“人见人爱”,可是对后进生,哪怕是“涧底的小草”也渴望春风的抚慰,也有高贵的自尊,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懂得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是班主任教育艺术的重要内容,只有尊重和爱的陪伴批评才能直抵人心,当众羞辱和上海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之大忌。

师者如蚌!学生的过失与错误仿佛一粒粒沙子,从某种角度来说,对蚌是一种干扰、一种破坏,甚至是一种侵害。然而,“伟大”的蚌却不仅默默的接纳了沙砾,而且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爱去侵润它,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去感化它,直至把那沙砾变为晶亮闪光的珍珠。如果每一位为人师者都有“蚌”的意志与胸怀,那么,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才能心怀明媚和灿烂,我们的校园一定会是更加和谐、美好。

三、让孩子在诗意的提醒中成长

把学生当作成年人,教室就会有许多烦恼:把学生当作敌人,教室就会有许多愤怒。把学生当作傻瓜,教师就会成为笨蛋:只要把学生当作孩子,教室就会有许多乐趣和幸福。相信每一次错误都是孩子成长的声音,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才。有的孩子之所以暂时比较落后,只是因为他还没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只有我们用心执著的去爱,有真情积极地去创设发展的空间,每个孩子都可以健康成长。

尊重中倾听。教师要学会倾听,给学生陈述的时空,让学生一吐为快,是师生达成共识的重要环节。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和愿望。班主任一定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综合掌握各种情况,特别是要学会倾听学生心声,观察其神色,窥探其心理,把握其思维,了解其态度倾向,从而发现问题的根源与实质,使教育工作能够有的放失。

理解中对话。对话,彰显的是平等,重要的是倾听。尊重和理解是交流是前提,缺乏尊重和理解的教育往往是苍白无力的。还要学会欣赏,欣赏优秀学生,几乎每个教师都能做到:欣赏后进生就是对教师的考验。与其说后进生毛病多,找不到可欣赏之处,还不如说我们没有丛内心深处学会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所以,不能唤起学生内心的美好人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教育的认同。

提醒中成长。成长中的青少年,处于叩问生命、探索人生的关键阶段。他们渴望自由,关注自我,也希望与教师真情交流,以获得成长的资源与养分。教育者不一定要有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有时,可能只是一个友善的眼神、一个会意的笑容、一个善意的提醒,就能为教育注入生机,给教师以力量和智慧,就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真意,引导学生摆脱困惑、获得成长。

总之,教育的真谛是提升人的心灵与智慧,无时无刻不需要心灵沟通,心灵开放才有真正的教育,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方法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践行生本教育的理念,创建健康、和谐、人文的班级文化,突出情智教育,强化优良习惯,构建生命课堂,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真正实现了管理自治、活动自主、行为自律、精神自强,最终达成学生成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教育理想。

上一篇:让爱铺满孩子的成长之路 下一篇:刍议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