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天性,习作起步之始

时间:2022-04-29 11:49:22

作文,在小学阶段没有被称为“作文”,而被称为“习作”,在强调小学的作文是一种练笔的同时,更在着意强调小学作文的“童”性。“儿童生态习作”,是对“练笔”原则的遵从,更是习作中“童”性的放大与重视。

在习作教学上,潘文彬老师多年来一直都在提倡“呵护天性,生态习作”。对潘老师在习作上的这种提倡,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两三岁的婴孩,即使是在非常正式的场合,只要他不舒服了,他就会放声地哭;只要他高兴了,他就会咯咯地笑;在他想小便的时候,或站或蹲,随时随地都可以来,还可能会蹲在那里饶有兴趣地去玩……他只是随着自己性子而来,才不管这种场合该不该哭,能不能笑,大庭广众便尿是不雅行为,玩尿尿在成人眼里更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行为。呵护儿童天性,在小学阶段习作中,那就是要让儿童在习作中保持这份生命的稚朴,书写自己眼中的童真、童趣,而不去写那种具有“格”“套”痕迹的文,不努力去作像成人一样才有的思想文或是写到成人心坎里的那种话,而只是把用笔写话当做一种非常好玩的游戏来做,是儿童生命本真的表述和流露。在对儿童生命特点给予尊重的前提下,我们要对这种生命状态下情感文字的表述给与认可与赞赏,并引导其逐渐向“作文”靠拢。学生要能生态作文,外界必须对这种本真有一颗认可与尊重的心,给予孩子表达这种言语的空间与环境,才能让孩子的认知与情感自然地流淌出来。“妈妈是一杯酒,/爸爸喝一口,/就醉了”是“童心”与“灵性”结合的“作品”,《淘气包小宝》《怀念我的奶瓶》等,都是儿童生态生活与情感的呈现。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读到的是“趣”与“乐”,而不是思想的崇高与意义的重大。这是“儿童生态习作”之魂,也是教者包容之心、赏识之情下儿童习作的必然产物。

习作技能的获得,不是靠老师的一味讲解或灌输,而是要靠孩子在不断地用文字书写心声、表达情感的拆解中,让孩子把笔头写顺,把由情感、思想向文字转化过程中的障碍一点点削平,从而一点点达到一种用文字随心所欲地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自由状态。要实现这种自由状态,在我看来,有两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写的行为和量的积累,说白了就是要用,好好地用,大量地用“写”这一行为。所不同的是,才智高的孩子与才智低的孩子对量的需求是不同的;如果是要达到同一目标,才智高的孩子所需的这种量的积累要少,而才智稍低的孩子对这种量的积累可能要多许多才能实现;而若是在同等量的前提下,才智高的学生会有其超常的表现,而才智低的学生则可能刚好达到我们设置的目标。“呵护天性,生态习作”,就是从习作的本源出发,让孩子写自己愿说的话、喜说的话,用自己乐意用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出来,把孩子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放”出来。当孩子们熟悉用笔书写心声这种表达方式之后,再逐渐用作文固有的特点来规范这种“放”出来的文字。如果孩子在习作时本身就写不出多少字来,所有的规范和目标都将落空。而我们的传统作文教学,对字词句段表达规范的过分看重,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表达上的自由度,自由度的受限,必然挫伤这种表达的积极性,致使学生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完成这一任务,在孩子写出来的文字量的积累受到极严重影响的同时,孩子对用文字表达思想与情感这种方式的熟练程度就难以得到保障,其后果就必然会大大削弱习作能力提升的效果。就如孩子学步,当孩子跌跌撞撞地迈出第一步时,我们首先关注的不是他先迈的是左腿还是右腿,而是怎样诱导他还能向前走几步的这一行为。孩子只要迈出可喜的第一步,随着时日的推移,他会走出第二步、第三步以及更多的步子,最后让他的行走变得越来越稳健。但是,如果孩子一开始学走路时,我们就要求他走路时一定要先出右脚,当他迈出左腿时我们就伸手将之打回去,或者一开始就以走正步的要求来要求孩子,孩子学走路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是一个由易而难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趣”是第一位的,有“趣”才有“乐”;有“趣”有“乐”,孩子才愿意去做,只要肯做了,能力的拥有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这个过程中或“帮”或“扶”,教者要把握时机,使用好“帮”“扶”措施,要建立好阶梯,更要有让孩子乐于、肯于走完这一段段阶梯的坚持。这样,教者就可以坐在阶梯的顶端,耐心地等待幸福时刻的到来。

“呵护天性,生态习作”,无疑是符合了这一教学规律,从习作的本源上降低难度,给予学生生命的尊重、表达的自由。从潘老师及其工作室成员的成果表现来看,习作教学的源是找到了,在日后的研究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一“源”建立有序的“阶梯”机制,让目前提出来的“儿童生态习作”所有观点与元素建立各种有机的联系,而不是成员间各自的切入点与各自成果间的疏散。一个整体构架下的集体努力,更容易形成强大的合力,也更容易结出硕大的果实。这算是我对以潘文彬老师为核心的“儿童生态习作”提出的一点建议和期望吧。

上一篇:先“说”后“写”,让写话简单起来 下一篇:蓝色快本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