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的“梁祝之乡”之争

时间:2022-04-29 07:56:11

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前不久正式授予河南省汝南县“中国梁祝之乡”称号。一石激起千层浪,刚刚归于平静的梁祝文化源流之争,再度沸沸扬扬。

空前热闹的“梁祝”之争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全国多个省份都有民间传说和历史遗存,全国多个地方都在倾力打造这一文化品牌。因此,关于梁祝源流之争,多年来一直未平息过。尤其是近年来,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济宁、河南驻马店等四省六市先后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报“梁祝”为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源流之争愈演愈烈。

2004年4月,在有关部门协调下,四省六市在宁波召开研讨会,达成“宁波共识”,四省六市联合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这一长达数十年的源流之争才告一段落。

2005年,安徽六安舒城县也提出“梁祝申遗”,四省六地变为五省七地。

河南汝南成为“中国梁祝之乡”,将稍有平息的梁祝源流之争战火再度点燃。从去年12月5日起,国内多家媒体、各大网站竞相报道各方人士的意见和观点,其中来自浙江宁波等梁祝文化遗存地的声音尤为强烈。

“一身江南学子装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怎么成了河南人?”对于梁祝的归属权问题,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本身就是鄞州人,祝英台是上虞人,两个人的祖籍都已经搞清楚了。2004年,宁波市从华东师大请来专家组进行考察,确定了宁波市为梁祝故事的发源地,“我们有梁祝墓,有梁祝的故居,甚至当初祝英台从上虞坐船到宁波的码头渡口我们也原样保留着。”麻承照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鄞州区梁祝文化就已经成功地申报为部级历史文化保护遗产,得到了“梁祝发源地”的称号,“梁山伯庙婚俗信仰文化空间”部级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也即将取得成功。

宁波市中国梁祝研究会会长周静书直截了当地说:“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此次授予汝南‘梁祝之乡’是个比较轻率的行为。”

江苏宜兴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路晓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把“梁祝之乡”的称号授予汝南,似乎不太合适。

遭到多方质问的河南省驻马店市文联副主席、梁祝研究会会长刘康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向中国民协申请‘梁祝之乡’与共同申遗不矛盾,我们从未说过汝南是发源地。”

针对各地的强烈反响,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党组书记白庚胜解释,“‘中国梁祝之乡’并非判定梁祝文化发源地,授予河南汝南县‘中国梁祝之乡’,授予的是其县域保护权。凡是有梁祝遗存的地方,只要申报,都会授予一个保护权。”

梁祝传说的两个“版本”

记者了解到,在各地关于梁祝的源流之争中,宁波与汝南之争较为突出。

从两地故事传说来看,按汝南民间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

而宁波的故事传说版本是,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了“阴婚”。

从文物古迹方面来看,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尽管墓里面早已被盗空,但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在梁山伯家乡梁岗村,至今还留有梁山伯故居和二人学习的学堂。最令汝南人深信不疑的是,无论是故居、墓地、二人经过的草桥遗址以及学堂遗址,其距离与梁祝故事中所描述的完全相同,都是十八里路。

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从两地民俗风情来看,汝南县马庄乡,姓祝人家的女儿与姓马人家的儿子绝对不通婚,这个风俗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因为梁山伯不能领会祝英台暗示从而酿成悲剧,梁岗村村民们把梁山伯称为梁傻子。所以,梁祝戏从来不在梁岗村演,这被村民们看作是揭梁姓人的家丑。

而宁波有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当地人已经把梁山伯视为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

还是利益在作怪

记者来到宁波市鄞州区的高桥镇,在梁祝文化主题公园前,一名当地村民得知“中国梁祝之乡”花落河南,很惋惜,他告诉记者:“可惜了!这么好的一块牌子,就这么拱手让给了河南。”公园门前,一商贩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他最为担心的问题是,梁祝文化主题公园周围的商业氛围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他的生意还能不能做下去。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梁祝之乡”之所以引起纷争,表面看是各“梁祝”遗存地保护各自文化品牌的口舌之争,而事实上一些地方成名心切,抢占商机的内在动因非常突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力度很大,但并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而是啃食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名牌。

据了解,2004年4月,宁波的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召集四省六市召开研讨会,达成共同申遗的“宁波共识”,而在随后不久的2004年6月,宜兴的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也召开会议,达成了“宜兴备忘录”,确定六地轮流坐桩研讨梁祝文化,但是时至今日,“共同申遗”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有知情人介绍,各地都在做各自的事,而“申遗”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目前“共同申遗”的申报报告至今尚未进入商讨阶段,而轮流召开的研讨会几乎成了各地竞相进行梁祝文化品牌商业运作的平台。“联合申遗”声势虽造出去了,但徒有其名。

杭州市、绍兴市文化局等有关人士提出,如果把具体抢救、传承、保护和弘扬工作束之高阁,一味地去争名夺利,就会显得滑稽可笑,既无颜于先人,又愧对于后人。

“梁祝”属于全人类

“梁祝花落河南只是学术派的不同意见而已。”宁波市文化局副局长孟建耀告诉记者,宁波为“申遗”做了很多努力,为此,宁波市在10年间已投入了5000万元人民币。

“在自己国家里争来争去,没有什么意义!”江苏宜兴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路晓农认为,梁祝是全中国人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遗产,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越剧《梁祝》的上演、电影的拍摄再到《梁祝》小提琴曲的创作演出,梁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品走向世界,上海的艺术家做出了贡献,但是上海从未争过什么“名分”。因此,各梁祝遗存地要以更高的姿态,以实际行动保护、弘扬这份遗产,而不是狭隘地争名分、争利益。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文物保护好,共同做好申遗的准备工作。

上一篇:花样翻新的求职“奇招” 下一篇:节能建筑产业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