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了刘邦之后

时间:2022-04-29 06:20:00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论史者多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认为这是妇人之仁。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原因有二:一是他没有认识到刘邦是与他争天下的强有力对手,这是他见识短;二是他对刘邦下不了狠心,这是他心肠软。《鸿门宴》中另一个人物的存在也衬托了项羽的妇人之仁――范增。范增对刘邦的野心有清醒的认识,一开始就宣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又生怕项羽不坚定,乃至编造谣言以恐吓――“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在对刘邦的潜在威胁的认识上,可以说范增比项羽看得更远,也更清楚。在对刘邦的态度上,范增也坚定得多:他鼓动项羽不成,转而亲自出马,命令项庄借舞剑之机刺杀刘邦,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这样,在范增的映衬之下,说项羽有妇人之仁似乎板上钉钉。

然而,我有一个假设――假设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项羽就能坐稳天下吗?

答案是清楚的,不能。

原因很简单,项羽的失败不在其杀人太少,而在其杀人太多。坑杀秦降卒20万使得他永远失去了秦人,而刘邦的约法三章则将秦人的心紧紧地吸引过去;分封诸侯之后,杀死义帝换来诸侯背叛;在后来的平叛战争中又坑杀田荣降卒使得齐国各城誓死不降……降而后杀的事情项羽做得太多了,它的恶果就是再也没有人会选择投降,这个道理一直闹到需要齐国的一个小城市中的13岁的小朋友给他讲明。这就足以说明项羽杀人杀到了什么地步,以及他的民心丧失到了什么地步。

可以说,即使是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只要他的残暴不改,天下永远不会是他的。一个刘邦死了,肯定会有第二个刘邦、第三个刘邦站出来和他争夺天下,直到他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那么,是不是说,不管项羽杀不杀刘邦,他一定要失败吗?也不一定。

道理很简单,我们必须认识到,项羽失败的根源不在于其杀不杀刘邦,而在于其是否能够获得民众的信任,而这种信任要靠仁爱来获取。

假若项羽没有坑杀20万降卒,秦人就不会誓死跟随刘邦反对项羽;假若项羽能够给义帝一个有人情味的安排,诸侯的背叛也就不会来得那么理直气壮;假若项羽后来不再坑杀田荣降卒,齐国的民众也就不会拼死抗拒……假若这一切都成为真实,假若鸿门宴后,项羽能够给刘邦一个既可限制他的天子美梦又可以使之安心付出的岗位……假若项羽对待民众有像刘邦一样的发自内心的仁爱,那么刘邦就不会有机会对抗项羽!

项羽无疑是个英雄,但是他却是一个残暴的英雄而不是一个仁慈的英雄。项羽的英雄成就了他的巨鹿之战,成就了他的万众景仰;项羽的残暴同样决定了他的最终失败,坑杀的上演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化为死敌。就《史记》而言,我们从刘邦攻取秦地后不但不进行报复,反而为秦民“约法三章”,可以看出刘邦对敌人的仁慈;而从汉初以后的休养生息政策不但可以看出刘邦的仁慈不仅仅是一时的权变,而是他明确的策略或者发自内心的善良。这也同样地奠定了刘邦得天下的根基。“约法三章”不是仁吗?它使得刘邦尽得秦民之心;休养生息不是仁吗?它为汉朝几百年的福祚奠定了基础。其实,项羽与刘邦的对决是仁爱与残暴的对决,民众对刘、项的选择也是对仁爱和残暴的选择!

所以,鸿门宴上对项羽不能说是失败的,尤其不能将放走刘邦简单地理解为“妇人之仁”。

其实,“妇人之仁”倒是暴露了一些人的受虐心理。因为单独就“妇人之仁”的意义而言,共有两层:一是仁,二是妇人。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上,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是比较奇怪的:仁者,仁义,有褒扬肯定之义;妇人者,取其“头发长,见识短”,有贬斥之意。如果说要为“妇人之仁”造一个反义词的话,大约就只有“英雄之暴”最为恰切了吧。其实,所有的仁,都是仁,妇人之仁也是仁,“仁”总是能够得人心的;同理,所有的暴,都是暴,英雄之暴也是暴。

好在是,历史不是受虐狂,他选择了刘邦,而弃置了项羽。

刘邦以仁得天下,项羽以不仁、少仁失天下,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作者单位:南阳工业学校)

上一篇:“晓来风急”“晚来风急”辨 下一篇:关注数量词 巧改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