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要磨出“个性”

时间:2022-04-29 06:14:57

一把好剑需要千锤百炼,一块好玉需要精雕细琢,一节好课当然离不开我们反复地推敲、不断地修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所谓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对某节课的教学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使这节课的教学尽快地达到较高水平。通过磨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较快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生成教学智慧,让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

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许多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个性逐步被打磨掉,磨出来的教学预设趋于同质化,执教者的创新意识被压抑,个人钻研能力被弱化,变成教学预设的“忠实执行者”。实际上,磨课的过程既是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碰撞的过程,更是个人不断明晰思路、打磨细节、形成个性的过程。可以说,磨课不仅要“求同”,更要“求异”。

一、 内容求同,达成共识

我们知道,磨课的过程是上课教师在教研组成员的帮助下,经历个人初备、组内研讨、个人再备、组内试上、教后评议、公开展示,教学设计逐步完美、教学艺术不断成熟的过程。执教者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和教研组成员交流自己备课的想法,听取大家的意见,逐步达成共识。可见,求同是磨课的基础,这里的求同主要侧重于内容方面。执教者在教研组的帮助下,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逐渐由肤浅走向深刻,对人物形象的感悟由空泛走向具体,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由模糊走向清晰。在解读内容、达成共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防止以下两种倾向。

1.防止文本解读标新立异

就磨课而言,文本解读是教者进行教学预设的起点。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在磨课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文本解读能力,在解读文本时往往追求新奇,力求让听课的教师眼前一亮。他们对一些词句的理解乃至文章主题的把握,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本身无可厚非。我们在解读文本时,鼓励教师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丰富对文本的认识,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是,无论怎么解读,哈姆雷特终究还是哈姆雷特,文本的基本内涵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基于文本、围绕文本、忠实于文本,切不可把文本丢在一边,另起炉灶。如果一味地标新立异,不顾文本的基本内涵,去搞所谓的“创造性解读”,就可能会走向文本的反面。《祁黄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为了国家利益,不计私家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一位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认为,祁黄羊第一次举荐解狐,是因为他知道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是为后面举荐他的儿子祁午作准备。可见,祁黄羊两度荐贤完全是出于私心,目的就是让他的儿子祁午担任中军尉。这样一解读,完全走到了文本的反面,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无视文本的错误解读。

2.防止教学目标大而不当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基于教材,更要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把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变成走进学生实际、了解学习需求的过程,提高目标的针对性。《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一位教师在初备课文时,认为课文主要讲的是伐树毁林的危害,因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课文要达成的主要目标。我们知道,课文是一篇童话,以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想象丰富,对话描写贴切准确。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个目标过于空泛,也没有体现课文的体裁特点。从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可将这一目标调整为“通过品读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三次对话,体会小云雀和妈妈在不同情境中的内心感受,认识森林对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确定这样的目标,立足文本,贴近学生,具有可操作性,是对课文反复研读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

二、 方法存异,彰显个性

我们磨课的目的,就是要在对文本内容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和文本对话的切入口,凭借一系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版块,逐步接近文本内核。也就是在内容求同的基础上,实现方法的求异,彰显教者敏锐的教学机智,从而在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碰撞中逐渐形成个人鲜明的教学风格。我们在平时磨课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教者进行方法的打磨,实现方法的求异,彰显教学的个性。

1.“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点

我们知道,教学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课文的瓶颈,也是我们磨课的重点所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在磨课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帮助教师寻找突破重难点的实施策略。一是依据教者自身特点。无论是什么样的方法,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教者自己去实施。因此,我们从教者自身特点出发,帮助教者量身定做,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实施策略。一位教师执教《天火之谜》。如何引导学生了解风筝实验的经过,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难点。经过了解,这位教师擅长简笔画。在反复研讨的过程中,教者决定采用以画促学的实施策略来突破学习的难点。先以文引出画,然后以画回顾文,最后以画感悟人。整个过程让人眼前一亮,既紧扣文本突出难点,又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受到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二是依据课文内容特点。我们在寻找突破重难点的实施策略时,更多地是从课文内容出发,用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文本,挖掘内容背后的深刻内涵,巧妙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施策略。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2》,这是一组反映学生生活的词串,如何帮助学生记住词串中的生字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我们知道,一年级学生喜欢游戏,那如何把这些词串和活动结合起来,达到记住生字的效果呢?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我来比划你来猜”的游戏方式,让一个学生做动作,另一个学生来猜词。这样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词语的内涵,从而巧妙地记住了词串中的生字。

2.“磨”语言文字训练的着力点

我们知道,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在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放过课文的一个字词,甚至一个标点,反复研读课文,努力寻找那些具有深刻内涵、流淌着真挚感情、具有张力的关键词语,“磨”出语言文字训练的着力点。在《水》一课的磨课过程中,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聚焦成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复品析,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体会词语包含的深刻情感。如第三自然段,抓住“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权威、幸福和痛快”中的一个“锁”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刻体会对水的珍惜。“你打开水龙头洗手、洗脸需要经过妈妈同意吗?”“什么东西才需要上锁?”“这把锁锁住的仅仅是水窖吗,还锁住了什么?”在教者预设的层层推进中与“锁”进行深入对话,逐步感受到这把锁锁住的不仅仅是水窖,还锁住了作者对水的渴望,锁住了作者的快乐与幸福。所以,挂在母亲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就成了权威、幸福、痛快的象征。一个“锁”字,打开了学生理解文本的窗口,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着力点,展现了教者的语言感悟能力。

3.“磨”拓展延伸的结合点

我们知道,新课标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打破学科本位,实现多学科间的综合,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拓展延伸训练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语文课在进行拓展延伸时,一方面追求数量多,凡是和本课有关联的内容,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到相关事件、同主题文章,乃至相关词句、说法的来龙去脉,都一览无余地呈现给学生,冠之以“帮助学生理解”的美名。另一方面追求内容新。为了体现标新立异、高屋建瓴,有的教师在拓展延伸时,尤其重视别人课上没有涉及的、一些所谓的“一家之言”,力求让听课的教师眼前一亮。当然,我们不反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因为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收集运用资料的意识和能力。但是,我们在进行拓展延伸时,一定要从学生和文本的实际出发,紧扣文本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找准拓展延伸的结合点。一位教师执教《望月》,在磨课时,发现课文紧扣“月”字展开,先写月下江景,最后写月夜遐想,于是以“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思中月”巧妙安排学习过程。在进行拓展延伸时,以“月”为主题,课上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月亮的诗句,课外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诗歌,开展以“月”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拓展延伸,紧扣课文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以课文为起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找到了支点,提高了活动的效度。

上一篇:提升效能 体认文化 参与建构 下一篇:基于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项目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