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在大学课程教学中的成效与限度

时间:2022-04-29 06:13:17

“慕课”在大学课程教学中的成效与限度

【摘 要】 “慕课”教学模式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具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地位的主体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等优势,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社会经验知识难以获取、课程体系难以形成、教师自主性难以发挥等限度。

【关键词】 慕课;大学;课程教学;成效;限度

一、“慕课”内涵

2008年,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与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两位加拿大教授联合提出“MOOC”的概念。“慕课”是英文MOOC的音译,意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教授设计与开设了可以向所有学习者免费开放的《关联主义与连通知识》(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课程,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RSS feed订阅,学习者可以选择相应工具参与学习。2011年秋,来自世界190个国家的160000学习者注册了斯坦福大学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与彼得・诺尔维格(Peter Norvig)教授联合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在此基础上,塞巴斯蒂安・特龙教授进一步变革教学组织形式与技术方法,并建立了旨在让每一个孩子免费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Udacity。斯坦福大学达芙妮・科勒教授(Daphne Koller)与吴恩达(Andrew Ng)合作创建了旨在与世界顶尖高校合作提供免费大学网络课程的Coursera。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办了非营利性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随着Coursera宣布其五门课程纳入到ACE系统(美国教育委员会),这些课程的学分得到各大学的相互承认,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慕课”开始得到快速发展。[1]

目前“慕课”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也快速发展开来。2013年5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加入在线教育平台Edx;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Coursera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加入到“慕课”计划项目中。2013年10月,清华大学打造,并推出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相继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与浙江大学等国内其他高校纷纷鼓励“慕课”导向的教学改革,建立中文在线教育网络平台,开设免费在线网络课程。当下“慕课”正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模式冲击我国原有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推动着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具体而言,“慕课”(MOOC),“M”代表“大规模”(Massively),是指不受人数限制;“O”代表“公开”(Open),是指凡有兴趣者均可参与学习;“O”代表“在线”(Online),是指超越时空的上网学习;“C”代表“课程”(Course)是指学习的课程。就高等教育而言,“慕课”是一种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发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以供给学习者在线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目前,“慕课”已经成为基于网络平台与信息终端的、以名校名师名课为载体的、集注册、选课、学习、反馈、作业、讨论、考试、证书与学分认证等教学环节于一体的大规模公开在线教育组织形式。由此可见,“慕课”主要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化。“慕课”教学不再局限于特定教学场地与教学班级人数限制,可以做到上万,甚至数十万人以上学习者在线同时学习,实现更为广泛的受众倍增效应。二是开放化。“慕课”教学不再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封闭性班级教学,可以做到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能够进入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学习,实现知识信息享有的民主化与公开化。三是网络化。“慕课”教学超越面对面师生互动的现场教学,可以做到将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传输到互联网上展开网络教学,实现课程教学虚拟性与扩张性。

二、“慕课”在课程教学中的成效

慕课教学的优势对于加快大学教学变革、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显而易见的。借助慕课的力量,能够有效推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改革、优质资源共享、教师教学效果提升和学习路径多元化等方面。

1、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在大学课程的“慕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若干单元,再将单元分解为知识点;在讲授知识点时,教师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运用各种现代多媒体素材进行辅讲解,并录制成视频讲解片段;在片段与片段之间,教师可以设计系列检测性知识问题,并设定顺利通过前面知识检测者方可继续后面知识内容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表现,来分析和判断在线学习者的情况,从而对据此提供个性化辅导。

2、学生地位的主体性

在大学课程的“慕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的网络平台上学习相关知识点,而现实教学课堂则主要成为答疑解惑与思想交流的面对面互动空间。如此以来,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从讲授者、讲解者真正转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课堂的主要功能不再是知识的讲解,而是评价、交流与互动。这意味着慕课既有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的可能,又有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的潜力。当慕课与线下教学结合时,便出现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在此过程中,慕课使课程教学从“重教”转变为“导学”,转变为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同时,慕课教学是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展开的,教学环节安排也就更具有灵活多样性。在慕课教学过程中,在慕课教学平台上,除了教师讲课外,还安排与其他学习者的分享交流环节,也可以设置线上作业和考试测验环节。不同于其它只存在视频实录的网络课程,慕课平台自身却具有相对完整的多样化教学环节。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确立起学生学习地位的主体性。

3、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与传统的基于校园网或局域网的网络课程相比而言,慕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呈现出开放性、规模性与灵活性等特点,它将课堂教学情景移到网上,真正地做到了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由于慕课教学坚持开放化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与现实需求需要自由灵活地进入课程网络平台进行针对性学习,实现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完全自由开放。慕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形式改革发展的产物,任何学习者都可以进入网络平台注册学习。由此以来,慕课教学不存在准入与名额限制,它突破了传统教学规模的限制,实现教学资源更大程度地共享化。[2]同时,慕课教学还可以借助名校名师共同打造的精品课程,能够让学习者不断开拓眼界,学习最前沿理论知识。

三、慕课在课程教学中的限度

虽然慕课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优势,但是我们对慕课在教学中的推行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全面客观分析慕课自身可能呈现出的诸多现实困境。

1、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众所周知,“小班级”教学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而慕课教学过于强调自身的开放性与可及性,学生可以大规模地参与到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人数庞大,且学生基础存在较大差异,过于标准化的教学过程很难满足多样化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慕课教学尽管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来检查评价与互动交流,但是面对如此多样化的规模庞大学生群体,借助现代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也难以超越传统面对面“小班级”课堂教学的优势。因此,慕课教学在教学效果还有待提升。

2、社会经验知识难以获取

高等教育教学与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更是经由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学习做人做事道理人生与社会行动准则,并在社会生活体验中逐步积累起基本社会生活经验。大学校园生活所提供的社会生活体验、文化熏陶、智慧启迪、情感陶冶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是学生不断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难得可贵的。在慕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在虚拟网络上学习基本专业知识,缺少直接接受教师的指导、引领和帮助的机会与渠道,师生直接交往的心智沟通与在现实环境中才能生成社会经验积累。慕课“这类课程为人们提供的只是信息,而传统教育的特质是它无法提供的,……真实的大学校园氛围,教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高新技术难以获得的。”[3]

3、课程体系难以形成

在传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学所开设的课程门类、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安排是经过长期调整磨合而逐步形成与成熟起来的,其中课程与课程间的传承、衔接非常严密、顺畅,各门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当中的定位比较清晰。就目前而言,慕课课程尚未根据专业要求来提供在线学习,几乎都是按照个人需求以专业课程为主线来选择课程,参与到在线学习过程中。如此以来,慕课课程教学缺乏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与知识框架,也不太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无法更好呈现出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4、教师自主性难以发挥

慕课课程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由教学团队集体合作的过程。慕课教学绝非仅靠主讲教师所能够完成的,从其最初的研发、录制,乃至中后期的剪辑、调色、编排和上传等一系列环节,其背后都需要存在一个由信息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构成的团队作为支撑。慕课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在课程上线前,需要准备大量相关课程资源,诸如知识内容、参考材料、作业试题等。课程录像的制作还需要熟悉规划设计、摄像技术、视频编辑等工作的合作团队的紧密配合;在上线后,仍需要后续的技术保障、内容更新以及课程调整。同时,在慕课课程录制过程中,由于需要拍摄到优良的视频效果,以及更为丰富的授课形式,这也就需要教师在面对镜头授课时按照“演员”逻辑而保持表演的姿态。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并无面对镜头展开表演的经验,在讲授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干扰,从而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

【注 释】

[1] 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

[2] 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3] 彭德倩.“慕课”来了,挑战传统大学教育?[N].解放日报,2013-07-09.

【作者简介】

李 山(1976-)男,山东莒南人,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化治理与乡村政治研究.

上一篇:转变认识,完善英语课堂中的任务型教学 下一篇:温度和水分胁迫对不同基质上屋顶绿化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