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毒散治疗荨麻疹83例

时间:2022-04-28 11:52:46

荨麻疹祖国医学俗称“风疹块”、“瘾疹”等。临床特征,皮疹为局限性,大小不等的扁平隆起呈鲜红、淡红或白色疹块,时起时伏,常随搔痒而起,又常迅速消退,不留痕迹[1]。此病发病率较高,且反复发作,很难根治,用败毒散辨证加减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荨麻疹患者83例,男34例,女49例,年龄12~69岁;病程2天~10年,平均3.7年。

治疗方法:83例均用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各10g,甘草5g,生姜、薄荷各3g[2]。为基方,随症辨证加减,水煎内服治疗。风寒重者加荆芥、防风、白藓皮祛风止痒;风热重者加牛蒡子、蝉蜕、浮萍、金银花、黄芩疏风清热;湿热重者加黄柏、土茯苓清利湿热;阴虚血燥,皮肤剧痒者加当归、白芍、生地、旱莲草、地肤子补血滋阴止痒;表虚自汗重者加玉屏风散(防风、黄芪、白术)增强益气固表之效。

结 果

83例荨麻疹患者分别服药3~15剂,治愈74例,治愈率89%,好转8例,好转率9%,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典型病例

患者,女,42岁,农民,2009年11月8日就诊,6年前冬因劳动出汗后感受风寒,全身剧痒,遍身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疙瘩,服药后消退,随后几年间不断在四肢、躯干发生疙瘩隆起,剧烈瘙痒,动则汗出,反复发作,曾多次就医服药未能治愈。检查:四肢及胸腹部有散在指甲盖左右大小不等形的大片扁平隆起,色淡;血尿常规检查均属正常,体倦,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沉迟。辨证:风寒表虚(慢性荨麻疹);治宜:疏风散寒,益气固表;方药:败毒散加荆芥、防风、白藓皮3剂;皮疹大部分消退,痒止,全身症状明显减轻。2诊:败毒散加玉屏风散、白藓皮3剂,皮疹完全消退,瘙痒消失,全身症状消除,精神和食欲大增。3诊:败毒散加玉屏风散3剂,各项回复正常。6个月和1年两次分别随访,未见荨麻疹复发。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发生机理主要是由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系由机体对致敏性或刺激性因素感受增高所致,表现为皮肤或黏膜的血管神经性反应[3]。祖国医学认为禀赋不耐,卫外不固,风寒、风热、湿邪侵袭,客于皮肤腠理,使营卫失和,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风疹[4]。由于卫外失固,风寒易侵,疹易发于裸出部位,色淡微红或见苍白[5]。《诸病源侯论》“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肤,则生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之”。总之重多论述与体虚卫外不固,邪气易侵,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有关。而慢性荨麻疹多为久病,伤其气阴,阴虚血燥而生风,气虚卫表不固招外邪而反复发作,或遇劳累、遇寒、遇热而发,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而缠绵不愈。患者形气怯弱,面色无华,皮疹色淡红或色白,舌淡,脉细或弦;治当养血祛风,益气固表。用败毒散“培其正气,败其邪毒”;再辨证加入补血、祛风、固表、止痒、清热、利湿等药物;使人体正气足,易驱邪外出,营和卫固,外邪难侵。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风寒湿邪;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辛散升阳,枳壳理气,茯苓渗湿健脾,生姜、薄荷发散风寒,人参补气扶正,协助诸药驱邪外出,甘草调和诸药解毒。故败毒散辨证加减用于治疗荨麻疹及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1 李寿山.荨麻疹证治[J],中医杂志,1987,12:9.

2 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9.

3 成都中医学院.内儿科学[M].四川: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632.

4 张志礼.皮肤科手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328.

5 朱仁康.荨麻疹证治[J].中医杂志,1987,12:7.

上一篇:胆宁片治疗单纯性肝内胆管结石126例疗效分析 下一篇:多排螺旋CT诊断肾结核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