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与“旧”的交替

时间:2022-04-28 08:10:19

清末至民初,中国应该处于一个历史社会的转型期,而转型期的特点正是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教材第五分册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中,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被收进同一课中进行对比,移风易俗体现了历史进步,政治舞台的丑态百出体现了历史的倒退。这种进步与倒退、传统与现代、光明与黑暗并存的现象,构成了民国初年独有的时代特征。

但我以为,这种新旧并存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社会生活与政治局势的对比中,也存在于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革中。所以此次,我把民国初年的社会变革独立成课,期待通过单独的社会风俗方面的变革体现出丰富的民国初年的新旧对比。

基于上述认识,我进行了教学设计,以下选取两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一方面,运用图文互证,追溯从“新”到“旧”的根源

在探讨民国初年社会变革的原因时,我出示一系列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有关移风易俗的政令,分析官方在这场变革中的作用。出示詹天佑、康有为、孙中山的图片,分析精英人群对于这场变革的引领作用。以这三人作为切入点,探讨其背后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社会变革的关系,探究变革发生的原因。

其一:官方的作用。

1912年3月5日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关于限期剪辫致内务部令》,全国掀起剪辫子浪潮。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劝禁妇女缠足。

1912年8月17日袁世凯民国《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自此,跪拜、请安等礼,为脱帽、鞠躬等所替代。

1912年10月3日袁世凯民国《服制》,规定男子女子的礼服与常服式样。

政府的政令对移风易俗起到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这是官方的作用。

其二:先驱者的作用。

出示詹天佑、康有为、孙中山的图片。他们作为变革的先行者,这种社会风俗方面的提倡或禁止,不仅限于政府,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在引领风气之先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使社会朝着他们预设的方向发展。

其三:深层次的原因。

提问:他们各自是什么运动或者事件的参与者或代表人物?

总结: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对社会起到了一定思想启蒙的作用,之后,经历了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的重要事件,在历史积淀之下,加上官方的干预和先行者的示范,才促发了民国初年社会风俗方面的新气象。

小结:

通过对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的互证,使学生理解,民国初年社会的变革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这种从“新”到“旧”的变化是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中国现代化转型在文化风俗方面的反映。

另一方面,解析历史细节,体认“新”与“旧”的内涵

在阐述民国初年社会的特征时,我出示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合影以及老舍《我这一辈子》中的文字材料,通过解析历史细节,分析民国初年的时代特征。

第一:出示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合影。

图片是展示历史细节的好手段。学生对分析照片非常感兴趣,从发型、服饰等等历史细节方面分析出照片中有“新”也有“旧”。再以照片中的林徽因为例,她穿着中式的服装,却有着西方的新思想,可以概括为“外旧里新”。

第二:老舍《我这一辈子》片段

“民国政府又想出了新策略,在庙会、集市上搭棚设‘点儿’,预备菜饭粥茶,见未剪发的便扭进棚内,强行剪去辫发。这时便有地方官员长揖恭维道:‘您剪发辫啦,大吉大利!请您棚里用饭吧!’有的赌气愤然而去,有的一边捧着碗吃饭,一边哭辫子。最后还要求将辫子捡回去,说是留着死后入殓时好放进棺材里,落个‘整尸首’。但尽管官方有千条妙计,百姓们却有一定之规。有的宁可不出门,也拒不剪辫。

老舍的这段文字通过人物的言语、动作等细节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当时情况。虽然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夸张的成分,但基本源于生活,因此,大多能够作为反映时代生活和气息的历史资料。可见,面对剪辫政令并不是所有人都自愿的,许多人面对改革的态度是抵制是抗拒。为什么这些人不愿意剪辫子?要将辫子捡回去求个全尸?他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们不会像康有为那样觉得辫子不利于军事、工业化、有辱国格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剪辫子的实质。人们头上有形的辫子剪了,却没有减去人们心中无形的辫子。这些人可以概括为“外新里旧”。

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历史细节的对比,抽丝剥茧之下使学生理解,新的出现了,而旧的并没有消失,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新旧并存新旧交替就是在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革的特点。

整堂课的核心既是民国初年社会的“新”与“旧”。尽管习俗方面的新变革新潮流势不可挡,但我们必须看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所潜在的旧的传统观念的变革却并非立见成效的。虽然有官方的努力和先行者的示范,在民间在一些内陆落后地区,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社会的旧规陋习。即使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这些社会转型的大事件,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革中,依然存在新旧并存、新旧交替的现象。作为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革折射出中国社会若要向西方靠拢,向现代化转型,并非一日之功,难以避免的需要经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历史》第五分册。

上一篇:浅谈高中英语词汇的几种记忆策略 下一篇:浅议农村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