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庐山草堂

时间:2022-04-28 10:39:07

白居易与庐山草堂

大唐帝国(618-907年)经过“安史之乱”后盛况不再。中唐以后形成军阀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凌晨,淄青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刺死用兵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引起朝野震动。时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772-846年)不顾个人安危,当天就上书言事,力主捕凶雪耻。不料却遭到权贵诬陷,贬为江州(今九江)刺史,即刻离京,后又追诏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赴任途中乘舟夜泊,读到好友元稹重病中写就的《闻乐天左降江州》诗:“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读罢潸然泪下,写下《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愁苦之情跃然纸上。

元和十一年(816年)深秋夜,瘦马长衫的白居易到浔阳江湓浦口送客,听到江舟中有琵琶声声,弹到动情处“别有幽愁暗恨生”,触动伤心司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唐人为纪念白居易,在江边建有“琵琶亭”,清代毁于兵火,现在的“琵琶亭”为后来重建。

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初八,白居易与好友十七人登庐山游大林寺。山麓桃花早已开尽,此处桃花却正盛妆绽放,惊喜之余口占绝句《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自此以后,这里被称为“白司马花径”,白居易亲笔写下“花径”两字,命人刻制为碑。这珍贵的题刻日久淹没,1929年被石工挖出,转年被隐居大林寺的学者李拙翁发现,考证为白居易手笔。现在古字、古迹犹存,供人凭吊。

离“花径”咫尺之遥的白莲池边,就是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元和十一年(816年)秋,白居易游览至此,十分喜爱,遂决意营造草堂隐居。翌年三月草堂落成。四月,白居易与朋友二十二人斋具,有美文《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草堂记》洋洋洒洒千文,后人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居赋》、白居易的《草堂记》同誉为中国古代自然园林文学的代表。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朝廷诏贬谪四载的白居易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剌史。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文书稿交付东林寺长老、请长老照看庐山草堂,并留下《别草堂三绝旬》,其中说:“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长庆二年(822年),穆宗诏命白居易为杭州刺史。赴任途中过江州,白居易登庐山重回草堂,将房屋打扫干净过夜,又依依不舍匆匆离去。宣宗会昌六年(846年),隐居洛阳履道里老宅的白香山已垂垂老矣,常柱杖南望,吟出《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三十年前草堂主,而今虽在鬓如丝。登山寻水应无力,不似江州司马时。”

“庐山草堂”是白司马承载生命的江舟;是悠然轻唤的远山;是山水相依的胜绝;是历久绵长的梦境……

上一篇:2008世界漫画奖项大搜索(二) 下一篇:具创新特色的两款新型宽体压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