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发问 以问促学

时间:2022-04-28 01:19:26

刘开于《孟涂文集》中云:“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意思是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可见,“问”对“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现在的中学语文存在教学效果不显著,语文课堂一片沉闷,教师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却还是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学生都应该有所改变,师生应该在“问”上下功夫,以“问”促“学”,让高中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一、巧妙发问,循循善诱

陶行知f:“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巧妙发问。对于没有兴趣的东西,学生决不会积极地学习。语文课堂提问,首先就要问得巧,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保姆叫做“大堰河”?根据一般的逻辑常识,一个人的名字是不太可能叫做“大堰河”的。这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有的说这是昵称,有的说是外号,最后看了注释学生得出答案:因为“大堰河”是童养媳,没有自己的名字,这是她的村名。我进一步提问:在封建社会,一个人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这说明了什么?有的学生很快联系到没有自己名字的“祥林嫂”,说明她们都是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那么艾青笔下的“大堰河”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人物塑造有何区别?学生带着有意思的问题进入文本阅读,抽丝拨茧,层层深入,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又如在《雨巷》一文中,诗人多次提到“丁香”,为什么诗人选用的是“丁香”,而不是“牡丹”“兰花”等其他意象?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快形成了共识: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状似结,宛如心结,在古典诗词中常跟忧愁结合在一起,这跟诗人要表现的情感――冷漠、凄清、惆怅的基调是符合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也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它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是积极的、主动的,还是消极的、被动的。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中的问题设置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师应结合授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巧妙发问,循循善诱。

二、自主探究,百家争鸣

首先,教师要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我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要做到“三敢”:敢想、敢说、敢问。为了营造“三敢”课堂,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开学初,我将班级的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并要求在限定的时间里,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和书记员,并定出本组的队名、队歌和口号。在每次的小组PK中,引入加分模式,每节课分数落后的小组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也把那些上课常常走神的学生带回语文殿堂。经过一个多礼拜的团队合作,学生在课堂上都放得比较开,也愿意去思考、去表现了,因为每一次精彩的回答或者质疑都可以给小组增加分数、带来荣誉。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热闹的课堂不等于嘻嘻哈哈放羊式的教学。对于跟学习内容无关不着边际的回答或者质疑,我引入了减分模式,这有效避免了部分学生天马行空般的东拉西扯。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很多“没有问题”的学生变成了“有问题”的学生,“有问题”的学生转化成“问问题”的学生,甚至有些成了彼此解答问题的学生了。

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质疑。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什么是深刻的问题,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如在《囚绿记》一文中,我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这样的预习任务环环相扣,学生对文章不再停留在简单的阅读上,必须对文本的结构、思路有深入的解读,才能形成合理的答案,有了答案后,在课堂上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最后完成对问题的解答。我又提了个问题: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由此及彼,学以致用。最后我让学生来谈谈我为什么这样设置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我点评完后,让每个小组提出一个文章给予他们启迪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并当场表扬提出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小组或个人。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些质疑的声音、“不和谐”的声音,教师放下教训人的架子,学生卸下害怕出丑的包袱,教师问得高明一些,学生问得尖锐一些,共同把语文课堂搞得活跃一些。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铭选中学(362400)

上一篇:从高考试题看高中诗词鉴赏教学 下一篇:浅议高中古诗词教学思路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