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现“三大效益”的多赢工程

时间:2022-04-27 11:21:53

显现“三大效益”的多赢工程

摘要:文章通过对通化县多年来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所应用的主要模式,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的调研,认真细致分析了封山育林成果对发挥林业三大效益产生的诸多作用。

关键词:封山育林;调研;成果与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30-1

最近,笔者对通化县封山育林工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并对其成效及作用做了初步分析。

1 概况

通化县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属于长白山天然次生林区。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该县就对阔叶疏林地一面造林,一面封山,使一部分原来遭到破坏的林地恢复成林。1987年以来,县林业部门以构建林业“两个体系”为目标,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基础,加快鸭绿江水系通化县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进程,推进全县封山育林工作再上新水平。经过多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封为主、封造结合、封育结合”的多快好省发展林业的新路子。

据统计,从2000到2004年,全县共封山育林111万亩,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称号。2009年和2010年又封育4万亩,累计达到115万亩。大规模的封山育林加快了全县绿化的进程。森林的生态功能不断提高,基本形成用材林、水土保持林、经济林、防护林和薪炭林结构合理的森林资源群落。

2 封山育林的模式

通化县按照“以封为主、封造结合、封育结合、封护结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山情、林情,科学规划封山育林区,以水域、路域为重点,实行按山脉、沟系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大面积封山。把全县应该封山育林的规划成三个类型,分类采取不同的封育方式。

2.1 管护型 主要是分布在道路两侧不易管护的用材林,及分布在江河两岸、水源周围、沟系主区域的水土保持林。这种类型封育80 万亩,以看护为主。

2.2 封育型 是指有萌生能力的疏林灌丛地和新造幼林地,这种类型封育24万亩,以抚育为主。

2.3 封造型 重点是疏林地或无目的树种的林地,这种类型封育11万亩,以造林为主,提高密度,达到成林。

由于按照不同林地采取不同的封育办法,收到了明显的封育效果。如光华镇对1500多亩疏林地,经过近10年的造林和抚育,每亩有新植落叶松152株,平均树高6m,胸径7cm以上。同时,杨树、柞树、桦树、柳树等乡土树种生长起来,每亩达300多株,平均树高达4m,胸径近5cm,形成很好的针阔混交幼林。

3 封山育林的措施

通化县多年坚持封山育林,并取得很大成效,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封山育林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建立封育责任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封山育林工作,从县领导到基层干部人人都有封育责任区,并设立标牌,接受监督。二是严格奖罚。每年县政府对各乡镇的千分考核、林业局对各林业站的百分考核,都把封山育林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当年兑现。三是配齐配强护林员。全县共设35名专职护林员,全部由身强力壮、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同时各村还安排了季节性兼职护林员,协助专职护林员对封育区进行严密管护。四是加大投入。仅2003年,全县就投入封育经费72.853万元。其中:防护管理费58.5万元;碑牌等宣传设施费5.95万元;设计费7.233万元。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县、乡两级政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宣传封山育林的重要意义,形成浓厚的封山育林舆论氛围。全县共修建封山育林永久性宣传碑3座,各乡镇新建永久性宣传碑26个,临时性标牌41个。这些碑(牌)坐落在道口、山谷交界等位置,赫然醒目,充分发挥了警示作用。

4 封山育林成效与作用浅析

通过二十多年持之以恒地封山育林,通化县不但培育了后备森林资源,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1 规模效益凸显 实行科学封山,特别是近几年实施的生态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大了封山育林力度,采取了禁止经营性采伐、退耕还林、封育和改造低质低产林、加强村镇绿化美化等综合措施,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使封山育林工程有了质的飞跃。据统计,全县集中连片在300亩以上封山地块,占封山总面积的50%,形成了规模效益。

4.2 绿化进度提速 封山育林成本低,绿化速度快,生态效益明显。在有些立地条件差的地块,封山育林成本只有人工造林的1/4到1/6,成本很低。全县封山育林地,多是10年以上的中幼林或3-5年的幼树幼苗,封禁后利用期早,收效快。

4.3 后备资源迅猛增长 原来的自留山、疏林地、灌丛地、灌木林地等经过10至20年的封育,基本上成为有林林分。据2002年资源二类调查结果,与1991年对比,11年中全县林业用地面积增加了1.22万hm2,增长4.25%;有林地面积增加了4.84万hm2,增长21.9%;活立木总蓄积量较1991年增加124.65万m3,增长7%;森林覆被率由73.4%提高至74.7%。

4.4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通化县一开始就把库区周围、大江大河上游及小流域集水区、高山坡陡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以及村庄周围作为封山育林的重点,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封山育林的实施,有效地起到了防灾减灾的作用,同时减少了人为的破坏,给各物种创造了休养生息的环境条件。

4.5 林业经济蓬勃发展 通过封山育林保护森林景观资源,带动了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石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效益明显提升。随着大规模的封山育林,林农开发经济沟387条,种植林下参3.5万亩、细辛等中草药材9.7万亩。成林林分进入抚育间伐期,抚育生产的大柴、杂木杆等林产品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封育效益。

4.6 综合效益显著 通过多年的封山育林,形成以原生阔叶树种为主的阔针叶林,由于林分结构合理,改善了小气候,保存了大量的动植物资源。全县通过封山育林后,由于森林植被茂盛,层次增多,各种鸟类、寄生蜂等大量天敌活动,有效地控制着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使全县始终保持着“森林茂密,山川秀美”的景观。

作者简介:刘志武,就职于通化县朝阳林场;李全,就职于通化县三棚林场;高云峰,就职于通化县林业局。

上一篇:容县沙田柚减产的气象原因 下一篇:车务站段调车作业安全隐患的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