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的建筑 古朴的风情

时间:2022-04-27 08:15:05

精巧的建筑 古朴的风情

广西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历史上为百越之地,本地域的原住民与长江流域迁涉而来的其它民族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创造,结合广西自然的气候、地理环境,产生出富有魅力的干栏式建筑。桂北地区的龙脊壮乡、融水苗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都各具特色,从村落意象到房屋建构,从公共建筑的布局至民居住宅构造都以独特的面貌启人心智,鼓楼叠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种对纯真之美的极高赞誉,龙脊的木寨神韵,正应了这一境界。

桂北民居多建于山坡之上。下层架空,建筑外形轻盈,很少成组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篱作为维护屏降。屋面曲线柔和,拖出很长,出据深远,上铺木瓦或草秸,自然朴实,总的风格是活泼轻巧。其外观有叠、挑、架、透四大特征:

叠,俗话说:“独木不成屋,单家不成寨”。桂北少数民族喜群居,大的村寨可达五六百户,小的也有七八十户,一般村寨百多户。因此,侗族村寨建筑之间从整体到局部呈现出层层叠叠,紧密相连,一间挨着一间的高密度的布局,村叠村,屋叠屋,顶叠顶、瓦叠瓦,为其它地区建筑所罕见,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群居的目的主要是集体安全意识,防止外族侵扰以及节省用地。另外,密集的村寨房块与田野舒展的线条互为呼应,人工与自然和谐相处韵致天成,形成有独特美学价值的聚落形式。而单体建筑中“叠”之集大成者为村寨中的用于祭祀、庆典、婚宴、议事的公共建筑——鼓楼,其屋顶不断上收重叠,以至达到十三层之多,但却意犹未尽,小作收束,又向上舒展,最后归聚成别致小巧攒尖屋顶,整个建筑高耸而奇丽。

挑,桂北民居的屋身非常有特点,它是四面逐层悬挑形式,由底层至顶层作一层层的悬挑,形成上大下小的外观形态。而且屋檐出挑深远,功能上主要是能够很好地遮挡阳光的辐射,防止雨水淋湿房屋的木构架。人字飞檐使建筑的造型变得活泼灵动,显得很轻巧,有一种飞动感,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形容建筑物线条明快,恢弘大气)。由于檐深影重,光色效果非常强烈,在浓重的阴影下,鲜亮的民族服饰,金灿灿的玉米,红通通的辣椒,反衬光线的折射,斑烂绚丽,构成幅独特真挚的民俗风情画。另外,利用楼层的顶部挑出的晒台,作为凉晒谷物、衣物的场所,同时,晒台还具有凭栏望远,赏月纳凉等多种用途。

架,桂北民居依山而居,地势陡峭,架空下层,形成下部空间,安放农具和杂物,既方便又通风,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桂北民居地处山区而毒虫猛兽较多,架空的底层可以较好地防止虫兽侵入室内伤人。架使建筑尤显生动轻巧,架主要使用木架结构,就地取材,利用山上的杉树,通过凿削穿榫,互相连接穿插形成整体。先是木柱立地,用柱的长短调整水平面,然后横梁交集,梁柱是连成一体的。梁穿柱、柱咬梁、环环相扣,层层往上构建,这样的建构形式,上下架构,左右架通,前后架空。在高密度的村寨布局下,构架式建筑能保持气流畅顺,通风散热,既使是炎炎夏日,村寨之中也觉得凉风习习,形成了密可透风的现象,充分改善了环境的小气候。侗寨地处山区,溪河密布。侗族民居选址大多在河沟溪流两旁,傍水而住。为方便生产生活,桥是不可缺少的设施,寨头寨尾都建有桥。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桥上加顶是侗民的一种创造,有了瓦顶,有了栏杆和座位,就成了风雨无阻的桥廊。风雨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它飞架于溪流之上,梁柱森森,檐檩根根,线条纵横巧妙穿插,体现了“架”带出来的艺术魅力。

透,“透”即通透开旷,透光通风良好,在侗寨,木格错落、漏窗掩映、楼梯疏朗、木梁柱兀立、墙篱参差,到处走光,玲珑透剔的感觉由此而生。整个室内的气氛恍惚不定,光影斑驳。透,在这里俨然是种梦幻与神秘感,加上烟火缭绕,雾霭交织,诗意盎然而生,令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这些建筑风格韵味,大大超越了常态的审美原则,显现出一种无保留的率性,野趣,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桂北民居的坡屋顶是气候高温多雨所致,坡屋顶利用斜度很快地疏泻了雨水,达到了挡雨遮风的目的,同时坡屋顶抬高了房的高度,疏通了空气,带走了署气,高屋纳凉正是这个道理。侗族的门窗是很讲究的,特别是窗格中往往寄托着他们生活的向往和审美情趣,起着透风透光交通的作用。由于木材的可塑性,凿、雕、刻彩工艺都得到了应用。

桂北民居朴实无华,依山聚栖,临水构建,更有鼓楼为标,风雨廊桥为虹,参差错落浑然天成,得自然之情趣,若进一步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完善防患设施,应是人间之天堂,诗意的居所。

作者简介:莫贤发(1983-),男,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域性建筑与传统聚落研究。

上一篇:落选的拉布拉多犬 下一篇:让孩子学会“嘴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