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属构式的认知意义

时间:2022-04-27 06:42:14

摘 要:在传统语言学看来,NP2 of NP1与NP1's NP2属于同一个底层表达式,都是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换的结果。然而,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传统语言学很难从句法规则的角度解释两者的区别,同属领属结构的NP2 of NP1与NP1's NP2各自传达的认知概念大相径庭。因此得出结论:二者都是基础生成的构式,不存在任何转换或派生的问题。

关键词:领属关系;构式;认知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62-02

在传统语法中,of作为一个介词,本身不赋有任何语义值。Chomsky指出二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如the computer of Allen可以转换为Allen’s computer。这样看来,NP2 of NP1构式表示的是NP1和NP2之间的领属关系,对应形式为NP1’s NP2。然而,这是否可以说明NP2 of NP1与NP1’s NP2两个领属结构在所有情况下都可以转换呢?如果可以转换,是否说明二者蕴含相同的语义关系?如果不能,其转换的限制原则有哪些?

1.the story of truth*truth’s story

God of peace*peace’s God

2.the city of London≠London’s city

the state of Alaska≠Alaska’s state

通过以上的语言现象可以看出,1中转换后的truth’s story和Peace’s God并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范,而2中的例子虽然可以转化,但却存在认知意义上的差异。the state of Alaska中两个名词表现为一种同现关系。虽指称同一对象,但却相互独立。of Alaska的修饰进一步细化了中心语的语义,可以翻译为“阿拉斯加州”;而Alaska’s state强调的是包含关系,整体包含部分的一种关系,即阿拉斯加包含很多州,这里只是其中的一个州,因此译文为“阿拉斯加的州”。由此可见,NP2 of NP1与NP1’s NP2之间反映的不是单纯的语法转换,而是深层次的认知语义关系。语言是认知主体对世界经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结果,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但涉及概念的内容,还涉及识解那一内容的特殊方式。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语言学很难从句法规则的角度解释两者的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该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认知语法角度入手,探讨领属构式认知意义和语义限制原则,以此寻求该问题的最佳答案。

一、领属构式的认知意义

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来说,语法形式不是由生成规则转换而产生的副现象,而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体。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形式不同,意义也不同,因此每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独立的构式,体现不同的语义关系。

Langacker于1999年提出了认知参照点(reference point)这个概念,用以说明NP1’s NP2的认知意义。认知参照点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与突显紧密相关。Langacker指出世界好像无数星星组成的星空,每颗星星的特点不同,但突显度却有很大差异,观察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大的、最亮的那颗星星上,这就是突显原则。按照这个原则,认知主体首先确定某一认知域,并基于某种视角寻找认知域中最突显的某个实体作为认知参照点。同时,认知参照点可以为目标实体提供潜在的参照点,从而激活目标中某一认知概念,这样目标实体就能与认知参照点建立起某种参照关系。换句话说,一个熟知的实体概念被激活,通过心理路径而建构出与另外一个实体概念的心理联系。

3. a. the girl’s ball, the roof of the house, the cat’s ears

b. * the ball’s girl,* the house of the roof, *the ears’ cat

如”the house of the roof”中,屋顶属于房子的一部分,二者构成整体―部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整体往往具有较高的突显度。首先“房子”这个概念在认知主体的大脑中被激活,形成参照点。在完成参照点的功能之后,退居为背景结构,并建立起与另一个心理域(屋顶)的联系。随后“屋顶”就成为新的突显,同时还有可能成为其他目标域的参照点。下面我们结合具体实例讨论NP2 of NP1的认知意义。

4. a. tip of my finger

b. *the splinter of my finger

5. a. the (color/center/edge/growth) of the lawn

b. *that brown spot of the lawn (Langacker 1999:74)

在Langacker看来,例4b和5b都是不成立的,因为刺和污渍都是外在于手指和草坪的。而of表示的是NP1和NP2之间内在的(inherent)、限制性的部分与整体关系(part/whole relation)。相比较而言,例4a的指尖属于手指的一部分,颜色、中心、边缘以及生长也都可视为草坪的内在组成成分。由此可见,NP2 of NP1结构存在的前提条件是NP2与NP1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内在的,NP1是自主的概念整体,而NP2是依赖于NP1的次结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人类认知处理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构式,即NP1’s NP2和NP2 of NP1。前者突显的是参照点NP1,以及由NP1与NP2之间所构建出的心理联系;后者体现的是NP2 和NP1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单一实体与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事件与参与者的关系等等。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NP1’s NP2和NP2 of NP1不存在谁是基本形式,谁是派生的问题,二者都是基础生成的。

二、语义限制条件

既然并不是所有的NP1’s NP2和NP2 of NP1都可以互换,二者的转换必定受到某些语义条件的制约,因此下面我们主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领属构式的限制条件,试图为二者的转换提供一些具体操作原则。

(一)对NP1限制

回到例1上来,界标描述的是射体的本质属性,总体上还是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the world of truth 以及the man of honesty为什么不能转换为*truth’s world和*honesty’s man呢?从语法的角度看,象truth, honesty等这样的名词是由性态形容词转换而来的,其内在的语义关系为,“The world is true;The man is honest”。根据人类认知的规律,人类对概念和知识的了解首先是建立在基本的具体概念之上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形成更为抽象的概念。具体的意象比较容易作为参照点存储在人的大脑之中,因此人们倾向于以世界和人本身而不是以“真实”和“诚实”抽象性态词为参照。同样,我们可以说a ring of gold,却不会说gold’s ring,因为我们无法通过gold建立与ring的心理接触。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构式(名词+名词),即gold ring,其中的格标记被隐含,本质上已经不再属于领属构式。

(二)对NP2的限制

在对NP1的语义限制条件进行探讨之后,我们接下来分析一组涉及量化词(quantifier)的表达法。

6. a. (most/some/many/seven) of the students

b. the students’ most*/some*/many*

根据人类的认知特征,我们很自然将students作为参照点,通过参照点激活认知主体心中另一个可及的认知概念。然而,所有6b的NP1’s NP2在语法上都不能被接受,听起来也非常奇怪,那么不能转换的原因是什么?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问题出在NP2上。6a和6b的NP2的词性存在差别:(6a)中NP2是一个名词,6b中NP2,如many,most以及some都属于量词。认知主体要激活源域到达目标域,必须通过认知参照点。如果认知参照点指代不明确或存在歧义,就无法建立出两个相联的认知概念系统。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领属构式转换的语义限制条件2:NP2不能是量词,必须指代明晰的概念。

(三)对结构的限制

例2中,the state of Alaska体现为一个特殊的语义关系,即NP2 和 NP1之间不存在任何语义侧重或修饰关系。of连接的是独立的、并行的两个概念state和Alaska,state不依附于Alaska,Alaska也不对state进行补充说明。换句话说,of Alaska是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句子意义的结构。然而在NP1’s NP2中,NP1对中心语NP2起修饰限定的作用,表明不是其他地方的州,而是阿拉斯加的州。省略之后便会影响整体意义的表达。中心语+修饰语的Alaska’s state存在语义突显,即state,而中心语+补语形成的NP2 of NP1结构没有突显任何概念。换言之,State和Alaska在两个领属结构中具有非对称性(dissymmetry),因此两个结构不能互相转换。可见,领属构式转换的语义限制原则3:中心语+补语结构的NP2 of NP1不能转换为中心语+修饰语的NP1’s NP2。

本文从NP2 of NP1和NP1’s NP2的认知特征出发,探索两种领属构式背后的认知差异以及语义限制原则。经讨论发现:传统语法中对领属结构的认识过于机械、死板,NP2 of NP1与NP1’s NP2之间并不能直接划等号,因为两者蕴含着不同的认知意义,反映的是认知主体对世界经验概念化的结果。希望通过本研究,更好地理解领属构式内部的语义关系,有效地对其进行区分和使用。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Remarks on Nominalization[M]. In: Jacobs and Rosenbaum(eds.)1970.

〔2〕Langacker, R. 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3〕Lakoff, G. Repartee, or reply to “Negation, conjunction and quantifiers”[J].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202-405.

〔4〕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A].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解构还是建构? 下一篇:主观生活质量测量中的赋权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