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4-27 04:11:08

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作者简介:和华英,彝族,云南丽江玉龙县太安中心校红麦完小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

摘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提出了现在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可以通过联系农村生活,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调动学习兴趣;理论结合实践,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动手能力;营造轻松课堂气氛,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来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矛盾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软肋。教育是立国之本,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提升国民素养的必经之路。笔者在丽江农村小学教学语文多年,对于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来探讨一下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教师的标准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矛盾

一部书乃至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一个词语也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者如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是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笔者曾看到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春天到了,大地是一片。”有一位学生填下了“希望”,结果被教师打下了鲜红的叉,原因是该生没有按课文内容填下“绿色”。我们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到,这位学生是颇有创造力的,但教师的习惯定向思维却彻底否定了他的创意。

2、传统德育思想教育与现代意识思维培养的矛盾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要的。但应引以注意的是,学习其他的学科也同样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无必独揽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经结合学科的特点,传给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对德育思想过分注重,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如写老师,教者则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必须“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准。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效果也是不难想象的。试问,当学生真正地融入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之时,发现生活并不是处处如他们所读所写的那般美好时,他们将如何适应呢?

3、重视局部分析与引导学生整体领悟作品的矛盾

对文章局部的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中叙写精美之处,教者有意将其“凸”化,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支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却会看得头昏目眩,不能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策略

1、联系农村生活,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调动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例举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学生乐于接受。农村学生同样有着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特点。语文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小学生喜欢求知,希望被关注,这些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了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与生活相关密切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语文对生活的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2、理论结合实践,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农村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加上农村小学在实际教学中缺少相应的教具学具,从而在上课的时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为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指导学生一起制作教具,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对课本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语文知识,掌握语文知识。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创作和利用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长城》一课时,对于这种抽象的知识,如果没有多媒体,学生很难从课本想象长城的样子难以掌握重点知识,又如在上写景的课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景物,观察不同的树,树的叶子也不一样。这样学生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已经学到一些语文知识。结合理论知识,加上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还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从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营造轻松课堂气氛,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

农村小学生中,有部分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平时由年迈的老人抚养,平时缺乏和大人的有效沟通,思想较为封闭,不常主动与人交流,胆小怕羞,缺乏自信心。除此之外班级中往往难免还会有因为腼腆、胆怯而不敢开口的孩子。在课堂上,若教师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能让腼腆的孩子也能够展现真实的自我,学生在老师的关怀和感召下,胆怯的心理自然而然的被融化,也就能大胆的开口讲话,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效率。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总效应=10%的文字+35%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态以及和蔼可亲的微笑,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小学语文相对别的课程,相对较为枯燥,因此更需要一个活泼轻松的气氛和一个欢乐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那些看似枯燥的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上课时推行民主教学,以信任、鼓励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形象的动作、生动的表情让学生敢于展现自己,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提升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

[2]周海乾.论合作教学与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D]广西师范大学,2001.

[3]曲霞.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

[4]李文.关于我国中学主体性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

上一篇:谈线描写生的重要性 下一篇:关于农村小学体育有效课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