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方言人称代词“侬”尾及其历史来源

时间:2022-04-27 02:08:44

都昌方言人称代词“侬”尾及其历史来源

摘要:“侬”尾人称代词是吴语一大特点,赣语昌都片都昌方言人称代词单复数也可加“侬”尾,从历史来源来看,都昌地处古“吴头楚尾“的位置,结合历史文献和方言事实,都昌方言人称代词“侬”尾同吴语人称代词“侬”尾具有同源性。

关键词:都昌方言 人称代词 历史来源

赣北鄱阳湖畔是江西赣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南北沟通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必然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东西南北多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再经历史沉积上形成当前赣北文化多源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本文将联系赣语昌都片都昌方言及其他汉语方言情况,探讨都昌方言人称代词“侬”尾的历史来源,以从中窥见赣北鄱阳湖文化的多源性。

一、都昌方言人称代词加“侬“尾情况

都昌方言内部南北差异小,东西差异大,中西部方言是都昌方音的主体。我们结合当地人语感,根据田野调查材料,将都昌方言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片。根据1993版的《都昌县志》,全县分为30个乡[1],各片包括的乡镇分布是:东部片包括大港、鸣山、盐田、狮山、鸣山、中馆、南峰、芗溪、万户;中部片包括北炎、蔡岭、杭桥、化民、土塘、阳峰、三汊港、和合、大沙、西源、周溪;西部片包括春桥、苏山、徐埠、左里、多宝、北山、七角、汪墩、大树、都昌镇。全县境内人称代词加“侬”尾情况如下:

1.西部片及中部的杭桥、化民、土塘、鸣山、和合、大沙、三汊港、阳峰、西源、周溪方言中人称代词单复数均可加“侬”尾。第一人称单数我/我侬复数包括式俺/俺侬一傍人复数排除式我/我侬一傍人第二人称单数你/你侬复数你/你侬一傍人第三人称单数渠/渠侬复数渠/渠侬一傍人2.中部的蔡岭、北炎,东部的大港、盐田方言中人称代词单数均可加“侬”尾,复数形式则加“俚”尾

第一人称单数我/我侬复数我俚第二人称单数你/你侬复数你俚第三人称单数渠/渠侬复数渠俚3.东部南峰、芗溪、万户(当地人简称南芗万)方言中人称代词单数均可加“侬”尾,复数形式中加“侬都”。第一人称单数我/我侬复数我侬都第二人称单数你/你侬复数你侬都第三人称单数渠/渠侬复数渠侬都从地理分布上看,都昌人称代词加“侬”尾情况不一致的。全县人称代词单数形式均有两套:可加“侬”尾和不加“侬”尾;而复数形式有差异,东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复数也可以加“侬”尾,中部接邻湖口的的蔡岭、北炎,东部接邻彭泽的大港、盐田复数不可加“侬”尾;东部偏南的南芗万复数加“侬都”。另外处于都昌东部中端的中馆镇方言中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存在“我侬一傍人/我俚/我俚一傍人/我侬都”多种混杂表达。全县“侬”尾均读轻声。从实际语用看,偏僻乡村“侬”尾保存更完整, 50以上的人及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的口语中更易带“侬”尾,年青人用人称代词时往往不说“侬”尾。

二、都昌方言“侬“尾人称代词语法功能

都昌方言“侬”尾人称代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没有主语、宾语及定语的分工。(标*说明此句不成立。括号内的句子为相应的普通话;字下划波浪线表示同音字。)

1.“侬”尾人称代词可出现在主语、宾语位置。

我侬明朝去。(我明天去。)

么人?――我侬。(谁?-我。)

你只叔寻渠侬哟。(你的叔叔找他。)

2.“侬”尾人称代词可以出现在定语的位置。

我侬只姑婆来。(我的姑婆来了)

里是我侬只姑婆。(这是我的姑婆)

但在对话答句中, “侬”尾却可以出现在省略中心词的定语结构中:

里是么人个?(这是谁的?)――我侬个。(我的)

――你侬个。(你的)

――渠侬个。(他的)

当用作一些指人和处所名词的定语时,侬尾后面加量词(只、把、根等),以省略“侬”为常。

我(侬)只姑婆来了。(我的姑婆来了)

里是你(侬)只狗。(这是你的狗)

3.一句话中若多处出现人称代词,一般只允许出现一个“侬”尾。

从本地人语感来看,人称代词加“侬”尾语气会更舒缓些,在句中,侬尾处可停顿、拖音。尽管“侬”尾人称代词可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但是若一句话中有多处人称代词时,一般只出现一个“侬”尾。如“昨天我去找你,你不在家里。”可以这样说:

昨日我侬去寻你,你不在屋里。

昨日我去寻你侬,你不在屋里。

昨日我去寻你,你侬不在屋里。

昨日我侬去寻你侬,你侬不在屋里。

据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和陈昌仪《江西方言志》所载,客赣方言中许多地方的人称代词在方言中有“格”的区分。如铅山县最为典型,主语用阿、尔、渠,宾语用阿仂、尔仂、渠仂[2]。从都昌人称代词的使用上看,单数虽可用两套,但已经没有语法上“格”的区分。

三、人称代词“侬”尾在其他汉语方言中的使用情况。

据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指出吴语中人称代词单数形式有两类,第一人称第二类为双音节,如黎里、嘉兴、宁波,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常写作“我侬”,如清代的宝山、金山、青浦等地的县志中都记为“我侬”。明代冯梦龙《山歌》中也记为“我侬”。第二人称第二类也是双音节,上海地区明清县志写为“你侬”,现在很多地方(如上海、罗店、周浦、余姚等地)“你侬”两音节省略称为“侬”[3]。江西广丰、玉山是吴语的自然延伸,胡松柏《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记广丰话、玉山话人称代词单数形式记为阿农、尔(你)农、渠农,这也应是吴语人称代词的特点表现[4]。

据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中记载,湖南汝城方言中人称代词有加“侬”尾的情况,同都昌与吴语点不同,汝城方言中我侬、你侬、之侬分别对应普通话中的“我们”“你们”“他们”。汝城方言中侬尾人称代词可以用作事物的名词的定语,当用作一些指人和处所的名词的定语时,后面的“个”也可以省略,如你侬(个)单位。(你们的单位)[5]

又据彭泽1992年版的《彭泽县志》的方言卷分类词表[6],人称代词单数形式记作“我侬、你侬、其侬”,彭泽县同都昌东北部接壤,故人称代词“侬”尾同都昌方言“侬”尾地理上连成一片,具有相关性。不同地域汉语方言都有人称代词加“侬”尾现象说明现代汉语方言在历史上有着共同的源头,在不同地域有多样性的发展

四、都昌人称代词“侬”的历史来源

“侬”是吴语人称代词的一大特征。隋代陆法言《切韵》(五代刊本)中记:“侬,奴冬反,吴人云我” [7]。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也指出上文所指吴语单数人称代词第二类“我侬、你侬”之类是比较古老形式,具有古老吴语的特色[3]。敏、潘悟云《论吴语的人称代词》都用大量史料论证吴语三身代词经历了“我侬、你侬、渠侬”才发展到今天的状况[8]。

我们认为包括都昌方言在内的赣北人称代词“侬”尾应是同吴语人称代词“侬”有着同源关系。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杂志部第三十中提到的“嘉定近海处,乡人自称曰‘吾侬’、‘我侬’,称他人曰‘渠侬’、‘你侬’,问人‘谁侬’。夜闻有叩门者,主人问曰‘谁侬?’外客曰:‘我侬。’主人不知何人,开门方认,乃曰:‘却是你侬。’后人因名其处为‘三侬之地’” [9],这段话是早期吴语的生动再现,可就都昌人来看,这段话几乎讲的就是都昌话。都昌同治十一年县志在《封域志*风俗》一节也提到都昌话“语不无吴楚舌之余音”,从当前语言使用事实来看, “侬”尾人称代词应是更早的历史层次,同吴语有着历史上联系。

都昌方言中人称代词“侬”尾同吴语的“吻合”不是巧合。春秋战国时期,江西鄱阳湖平原有番、艾两邑,据史料及史家考证,番就是今天的鄱阳县,艾在今修水县境,当时都昌境地处于番邑内。《史记?楚世家》云“(楚昭王)十二年(前504年),吴复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 [10], 《左传》鲁哀公二十年(前475年)记:“吴公子庆忌聚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11]”根据这两条语料,我们可以确知吴国西疆包括今天赣北平原的西部,楚国东界至少到达了今天鄱阳一带,由于春秋战国楚吴越政权的兴衰交替,赣北鄱阳湖平原自古被称作“吴头楚尾”。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赣北文化与古吴楚文化相近。据此,赣北当时的方言也应同古吴楚方言相近。比如浊音现象,古全浊声母仍念浊音主要集中分布在今湘语区、吴语区。近年来调查发现鄱阳湖畔湖口、星子、都昌、修水、武宁、瑞昌西南的田义镇(与武宁相邻)也有浊音现象。所以都昌方言中人称代词“侬”尾现象同古吴楚文化也不无连系。

综上所述,方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民俗文化赖以留存、传承的媒介,同时它也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12]。都昌方言人称代词“侬”尾、吴语“侬”尾人称代词有着历史同源性,这种渊源同这些地域曾经共处的行政地理和相同的文化背景有关,而都昌方言人称代词“侬”尾又有着不同他处的特点,这些语言个性化特点正是反映赣文化在融合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都昌县志[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10

[2]陈昌仪 江西方言志[M] .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14

[3]钱乃荣 当代吴语研究[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716

[4]胡松柏 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415

[5]黄伯荣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459

[6]彭泽县志[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536

[7]游汝杰 汉语方言学教程[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90

[8]敏 潘悟云 论吴语的人称代词[J].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四辑)(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716

[9]冯梦龙编著 古今谭概[M].北京:中华书局,2007:491

[10]司马迁(汉)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1716

[11]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北京: 中华书局,1990:1715

[12]余悦 江西民俗文化叙论[M] .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365

上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文学作品中“美国梦”主题的演... 下一篇:我教《沉船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