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是否能腾“云”而起?

时间:2022-04-27 01:51:09

过去的一年也许是近年来我国报业经营最为困难的一年,大部分报纸经营出现了负增长,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30%左右的下滑。而到了今年,形势似乎更加严峻。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备感焦虑,“报纸将死”的行业论断甚嚣尘上,业内业外都认为报纸内容在时效性、互动性及纵深性上根本无法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比。在时效性和互动性上的差别显而易见,无需赘言;报纸的纵深性其实更是问题,对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来说,可以有无数的相关链接,而报纸由于版面容量的限制根本无法做到。比如一个系列报道,互联网可以用专题页和相关链接来提供纵深信息,而报纸却不能在版面上提供所有的相关报道。面对这样的现实,有人提出“死的是纸,活的是报”。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大多数同行的认同,纸媒这种传播载体必定会不断衰败直至灭亡,但报纸的灵魂——报道,也就是对于资讯深加工的能力却不会灭亡,必定会以一种新的载体来传递。

也基于此,大多数同行探索的方向都转向了做网站、做手机新闻APP、发电子杂志,以便将来替代报纸这一形态。这也许真的是纸媒的宿命,国外许多报纸已经停止发售纸质版。大家熟悉的《纽约时报》早在2010年就停发了纸质版,发行电子版,依靠网站、手机新闻APP、个人订阅等实现营收;而国外有大批如《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通过电子化、网络化实现营收,这给许多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探索的同行带来了希望。但是国外这些成功转入到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媒体拥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其读者忠诚度高且拥有很好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这样的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国内的土壤,国内大部分媒体品牌建立于区域影响力。而就全国而言,门户新闻网站和新闻APP已经垄断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入口,传统的纸媒要转入到一个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市场环境里,进到技术和资本密集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这对于资本不充裕不自由、技术滞后的纸媒来说,似乎会让转型之路走得更艰辛。

在转型之路上,纸媒到底该何去何从?从一个纸媒经营者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报纸的转型基于“纸”内容的优势和产业特点更容易获得转型的红利。如果完全放弃“纸”,进入到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领域,我们有多少资本去做网站、去做APP呢?报纸不是风险投资公司,没有大量的资本去投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报纸也不具备技术优势能研发出足以终结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所以,对于报纸如何生存,还必须回到“纸”生存的探索之路上才更有意义。

“云报纸”就是基于对“纸”的探索,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探索之路。“云报纸”形式是试图把原来的“纸”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通过手机上的一个APP应用将“纸”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实现报纸功能的拓展,克服报纸的部分缺点,读者或者用户通过手机APP拍摄报纸的版面可以获得延伸阅读、读者互动、时时更新、立体展示等全新的阅读体验。首先是在时效性上,“云报纸”结合图片识别技术,只要在报纸上呈现新闻相关的图片,感兴趣的读者或者用户,通过拍摄该图片便可获得深度信息或者相关的信息链接。在不同的时间拍摄云报纸报头,可以获得时时更新的新闻热点。如去年的欧洲杯、伦敦奥运会这样的报道,因为时差的关系,读者要看到相关的结果,很有可能已经是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了,运用云报纸技术,只需要放上相关的赛事图片,读者或者用户通过拍摄赛事图片,便可以获得最新的消息资讯。而像波士顿爆炸案这类突发新闻,可以通过拍摄报头解决。其次是在互动性上,读者或用户可以通过拍摄新闻对新闻的内容进行选择,或者在互动平台上直接评价新闻内容以及发表自己的看法;读者或用户也可以通过拍摄广告图片来参与广告主发起的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商业信息。第三是容量无限制扩大,报纸上的一张图片,可以是一个大的新闻专题页的入口,也可以是一场试驾活动的报名,甚至可以是各家商场的打折券,还有可能是一场手机影院体验。

这种“云阅读”融合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便捷即时的优势,为逐渐习惯于电子阅读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为报纸读者提供了一个通往互联网、实现电子阅读的通道,并成功地将报纸和网络两种不同的媒介形态进行了无缝连接,扩展了传统媒体的报道空间,让报纸阅读更快捷、更方便、更简单。基于“云报纸”,纸媒可以通过与移动互联网的无缝结合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精确营销、与电子商务接轨等,在商业运营方面也有多种形式的拓展,这是传统媒体对自身发展之路进行的全新探索和有益尝试。

《京华时报》通过“云报纸”的实践,在第一年实现了拉动千万广告投放,并不断地吸引到原本不投放纸媒的客户,比如餐饮、酒店以及超市等。目前,全国已经有30家媒体共同建立“全国云报纸技术应用平台”,这30家媒体将以图片识别技术为基础,使用统一客户端,共同培养读者的“云阅读”习惯。未来,云报纸模式如果能在全国媒体中迅速扩大规模,并能改变和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么这必将会为纸媒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上一篇:向报刊强省迈进 下一篇:信息通信类学术期刊网络平台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