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情消费误区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4-27 10:24:34

大学生人情消费误区及对策研究

摘 要:大学生人际交往十分频繁,人情消费也蔚然成风。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人情消费存在的误区,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方面探讨造成大学生人情消费误区的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人情消费;大学生;误区;成因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相较于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在消费方面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个体每月生活开支提高,消费的种类变多,特别是增加了人情消费的份额。大学生出于情感交流、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等需要,在与同学、老师之间衍生出人情消费,呈现出人情名目多、人际范围广、开支金额大等特点。引导大学生走出人情消费的误区,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客观要求。

一、大学生人情消费的误区

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人格尚未定型,容易陷入人情消费的误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各方面:

1.功利性消费。随着市场经济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之间的人情消费开始逐渐变味,逐渐转化为人情投资。高校学生认为建立良好的社会人脉对于他们以后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人情消费巩固人际关系必不可缺。人情消费成为了人际交往的一种必需品。

2.超前、超常消费。一方面,大学生本身经济收入有限,而人情消费的名目种类繁多,不请又掉面子、坏规矩,所以许多大学生硬着头皮借钱摆排场、讲阔气,脱离自己的经济实际。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更容易接受超前消费的观念,信用卡等超前消费手段往往解决了他们的捉襟见肘的燃眉之急,这导致许多大学生债台高筑,还未毕业就成为了“卡奴”、“富翁”。

3.盲目、攀比性消费。大学生在人情消费中存在攀比心理。有的大学生明知自己财力有限,但在人情消费时却不甘于落后,为了超支的人情消费,甚至甘愿节衣缩食,通过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来请客送礼。而有的同学盲目消费却是为了“公平”,别人请客花了200元,我只花100元显得不重视这个朋友,“你来我往”、“礼尚往来”,硬着头皮盲目消费。

大学生在人情消费上的误区,一方面给家庭和大学生本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有的家长甚至自己省吃俭用也不愿意自己孩子在学校的丢面子;再者,就大学生个人而言,极大的消费差距和经济负债可能会引发贫困同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引发大学生产生非法占有之心,诱发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

二、大学生人情消费误区的成因分析

1.社会原因。受中国伦理文化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相对偏重人情关系。大学生本就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容易受到这种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自身利益的实现,他们的人情交往从单纯的情感型交往也逐渐趋向功利型转变,呈现出情感型与功利型并重的趋势。“积累社会人脉”成为了许多大学生人情消费和社会交往的主要原因。此外,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确的消费观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心理。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商家通过网络、广告、手机等大众媒介,不断刺激大学生不成熟的思想,吸引大学生消费。一些大学生追逐潮流和面子,导致超前消费、超常消费、攀比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与大学生身份和经济能力不相符的不当消费比比皆是。

2.家庭原因。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身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家庭收入也大幅提升,加上现在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更加愿意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进行投资。而许多家长幼时经历过生活资料匮乏的境遇,更别提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在面对自己的孩子就存在补偿心理,对子女的要求基本都给予满足,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3.学校原因。校园环境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重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好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高校周边遍布网吧、KTV、餐馆、小吃摊等场所,加上高校的宽松管理,极易让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消费风气的熏染。另一方面,学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学校课程更多注重大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有关消费习惯和人际交往的内容仅仅只放在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中。再一方面,学校学生组织生活更是成为大学生人情交往的重灾区,学生干部同部门、不同部门、上下级之间都出于感情交流需要,相互请客吃饭。

4.个人原因。从大学生个人的角度,其一,作为个体,大学生有正常的情感交流的需要,但受外界不正确消费理念的影响,大学生在情感交往的同时越加注重自身利益的实现,使得情感交往逐渐功利化。其二,大学生们也有获得归属感和自尊的需要,通过人情交往,他们可以在大学生团体中建立深厚的友谊,获得他人的关心和重视,甚至他人的仰慕和赞赏。其三,人情交往也是大学生们与他人交换资源的需要,通过人情消费,得到学生组织中晋升的机会,通过“破费”,得到评优评先的优惠。其四,人情消费是大学生们维持人情网络秩序的需要。别人生日请了我,我生日也要请回去,谁破坏了这个规矩,就是不合群。

三、结论和对策

高校中不适当的人情消费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必须要及时加以引导。从社会的角度,相关的单位和媒体应该大力倡导社会主流文化,加强“正能量”宣传;从学校的角度,学校应当加强引导,增设如“消费常识”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完善和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和规章,保障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评优等教育机会;从学生家庭的角度,家长应当积极关注子女的消费习惯,以身作则,对子女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不应当无条件满足,要多加指导和监督。从学生个人的角度,要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和消费观和,养成良好的消费规划能力,勤记账,多预算,理性消费,防止透支过度。

参考文献:

[1]张小莉,李娜.大学生人情消费过度社会化的再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2]梁爱蕴.当代大学生消费道德叹息[J].教书育人,2011(11).

[3]刘争先,杨岚.大学生人情消费现象解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7).

[4]任云霞.论人情消费――一种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7).

上一篇:金刚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 下一篇:“爱”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