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纲要》精神为指导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时间:2022-04-27 12:02:40

以《纲要》精神为指导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农村与城镇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农村师资力量总体薄弱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这并不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因此,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以《纲要》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年龄日趋偏大

目前,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属于补员、顶职和民办教师转正的。他们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尽管他们的学历现在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但第一学历大多是初中甚至是小学毕业,他们缺乏系统的师范专业学习和培训,在知识体系、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未得到相应的提高,只是凭借自身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许多人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法落后,难以满足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此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近几年许多农村学校基本上未补充过新教师,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难以正常维系。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导致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年龄日趋偏大。

2 农村教师学科结构不尽合理,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当前,农村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许多学校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劳技、综合实践等学科课程的教师不足,英语、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更是奇缺,不少学校音、美、劳技、综合实践、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甚至没有专任教师。为了满足教学需要,一些学校的课程也只能由“略知一二”的教师来“客串”,一个专业毕业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也不少见。一些农村学校,虽然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没有专任教师执教,课表形同虚设。有的农村学校干脆实行“包班制”,由一名教师负责教授一个班所有课程,导致有些课程教学对学生来说,只是镜中之花,可望而不可即。

3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农村办学条件艰苦,教师工资待遇低下,农村教师在生活条件、福利待遇、家庭孩子教育、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与城镇教师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因而,农村中小学长期处于“要人难,留人难”的尴尬境地。许多教师,尤其是不少学校致力培养出的骨干教师,千方百计要往城镇流动。而前一阶段为加强城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了自由招聘选调政策,产生了剜肉补疮的消极效应,城市学校招聘教师,县城学校选调教师,往往使优秀农村教师流动到城镇学校,导致农村教师队伍中骨干教师数量不断减少,村里的好老师流到乡镇,乡镇的好老师流到县城,而县城的好老师都往市区和省城走了,“就像割韭菜,长一截就割一截,最后就矮化了”,使得原本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更是雪上加霜。没有走成的教师埋怨自己“不仅贡献了青春,而且贡献了子孙”。反过来,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去,或者勉强到农村就业,也只是抱着“镀金”的宗旨,将来也要设法流回城市。总之,优秀的教师留不住,“只出不进”的教师单向流动已经影响到不少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城乡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4 农村学校教研培训经费短缺,影响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开展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是提高现有农村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这一途径却遇到经费短缺这一“瓶颈”。由于财政困难,教师培训经费无法真正落实到位,致使教师无法参加较高层次的培训,即使省、市减免了培训费,但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的住宿、交通费用也无法承担,为此,一些学校甚至将较高层次的培训和校际教学研讨,如省、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校长培训和省、市级的学科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等都放弃了。再则,目前教师培训班虽多,但较为多见的还是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名师研修班”等为优秀教师开设的培训班。一般教师的培训多为县、区级的,而且培训机会也少。这导致农村教师的素质难以得到提升。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思考

1 优化结构策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优化农村现有教师队伍结构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为此,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农村教师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严格控制农村学校教师向城镇学校流动。教职工调动坚持相对稳定、按编制需求配制的原则,在农村中小学服务没达到规定年限的一律不予调动,以保证农村学校留住一批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其次要坚决贯彻《纲要》精神,“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师资格的“准入”制度。要借助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坚持择优录用,把公开考录的优秀师范类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及时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再次要加强农村教师编制管理,完善落实农村教师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引导城镇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任教;完善实施《福建省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实施办法》,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以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 资源共享策略――扎实推进城乡教师交流,促进城乡师资资源共享

城乡教师队伍资质不平衡是当前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也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可利用的一种资源,首先,办法就是《纲要》中所提出的“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以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其次,要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的工作制度,定期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通过支教挂职、带徒结对、送教下乡、走教兼课等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的力度,同时,对支教教师在晋升职务、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引导城镇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缓解农村骨干教师不足的问题以及缓解农村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无法开课的矛盾。再次,实施“城乡联动”教育帮扶工程。通过“手拉手”、“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开展城乡教师互派、教科研互动、名师送教、校级领导挂职锻炼、信息资源共享等对口支援和帮扶共建工作,让城市教师定期下乡轮岗任教、农村教师定期进城在岗锻炼,推进城乡教师互动的双向交流,让城乡教师同步学习提高,推动优质师资资源共享,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3 提升能力策略――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纲要》明确要求“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

算。”因此,一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各地政府应落实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的有关政策,按教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和从地方教育附加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培训,中小学校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本校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二要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鼓励农村在职教师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带薪学习或通过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开展学历培训。同时,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以不断满足农村学校紧缺专业教师的需要。三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开展高水平的农村师资培训,不断解决工学矛盾,减轻教师负担。四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4 提高待遇策略――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鼓励教师在农村长期任教

《纲要》明确要求“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因此,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积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把实施农村教师的安居工程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来,有条件的可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农村中心集镇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实现农村教师生活城镇化,使他们安心乐教。其次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要按照国家规定把教职工津补贴和社会保障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负担教师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社会保障缴费,消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实施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和就医优惠、退休优惠、交通和旅游优惠等优惠政策,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鼓励教师长期在农村艰苦边远地区从教。再次是制定农村教师倾斜政策。在评职、评先、评优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通过政策导向,改变教师职务评聘办法,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中级职务(职称)比例,增加岗位职数,降低农村学校教师职务评审标准,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的专项表彰机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激发教师在农村任教的精神动力,提升农村教师的成就感,营造在农村任教光荣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上一篇:研训结合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下一篇:树一流学校 创辉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