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文体,读出小说的情韵

时间:2022-04-26 11:45:16

依据文体,读出小说的情韵

【摘 要】朗读教学,是用大声朗读语言的方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方法。但目前在功利教育气氛的教育中,高中朗读教学不被重视。特别是在小说的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忽略朗读的重要性或不能合理地使用朗读教学方法,使其应有的作用不能发挥。因此有必要依据小说文体特点,读出小说的情感和韵味。

【关键词】小说;朗读;环境;人物;节奏

小说语言的高度个性化,口语化的特点更适合于朗读教学。古人读小说的方法就依循了读经、读文章的基本读法。通过调节声调和阅读速度,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并读出内中的深意。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到急读、缓读等不同诵读法:“公、b两家善读春秋本经:轻读、重读、缓读、急读,读不同而义以别矣”

小说以形象的语言来表现人物,通过人物的心理变化,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果你想弄清楚人物的心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大声的朗读。朗读小说的过程也是再现人物的过程。成功的朗读可以使人物“鲜活”,就像他们就在我们前面一样。朗读可以把面的形象转换成一个立体的形象与声音,展示人物的情绪,获得沉浸其中的感觉。在小说中,有很多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色调,他们都烘托着小说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的脉络。特别是,大多数情况下的环境描写常饱含情感。小说中的自然环境的描述经常与人物的心情的变化一致。所以通过朗读,你可以融合场景和情感,使自然风景显示出丰富的情感色彩。阅读读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这一切都离不开朗读。小说篇幅一般较长,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省略了这个朗读的过程,教室除了抽象分析还是抽象分析,加上抽象的艺术方法探究,学生很难消化理解。小说阅读课如果没有发出声音的朗读,学生学习兴趣很难调动。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培养学生独立思辨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的目标就会落空,所以加强朗读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是很有意义,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小说大多篇幅较长,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一节课大部分时间用来朗读。小说朗读教学应从文体特征出发来设计,区别于诗歌、散文的朗读教学。小说是通过描写具体的环境、巧妙的故事情节、塑造特定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因此小说的朗读教学,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设计。

1.读好环境描写,把握人物形象、领悟主旨

在小说中,一般有对故事发生的背景的描述,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描述,为故事增加真实感。每篇小说都有一个特定的气氛,作家经常描述一个生动的自然环境,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提高故事的真实性,感染的读者。小说中环境的描述有时可以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人物的性格,然后深化小说的主题。所以朗读环境描写有利于人物的身份,人物心理,文章感情等方面的把握。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有冷暖不同的色调,有些凄凉,悲伤,有些优雅,安静,有些温暖,壮丽。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读出变化来。萧瑟、阴沉在朗读时,语调低,语速慢,突出了凄惨和悲伤的氛围。如《丹柯》中的一段:

“那儿很阴暗而且多泥沼,因为林子太古老了,树枝密密层层缠结在一块儿,遮盖了天空,太阳光也不容易穿过浓密的树叶,射到沼地上。然而要是太阳光落在泥沼的水面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就会因此接连地死去。”

这一段要读的低沉,节奏要慢,“阴暗”“密密层层”“恶臭”“死去”等词要重点突出,读出环境的恐怖、险恶。优美、清新的环境描写,在朗读的时候,要用平缓的语气语调、缓慢的节奏来读。如《素芭》展示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风景画,一切都是那么的恬静而温馨。朗读时要情景再现那桃花源般的美丽。用你的声音为读者营造的幽美纯净的诗情画意,感受素芭的自然和单纯。热情、温暖的暖色调环境描写,朗读时应语气兴奋、语式上扬。如《山羊兹拉特》中的:

“夜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圆月在雪地上洒下片片银辉。阿隆钻出草堆,环顾周围的世界。一切都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沉浸在宏大天地的梦幻之中。星星显得那么大,又那么近。月亮在苍穹中游弋,就像在大海里一样。”

这既描写了暴风雪过后的月夜情景。朗读时,节奏要欢快,语调要稍稍抬高,“星星”“月亮”要加重处理,并在“梦幻”处稍微虚声处理,以突出了阿隆他们奇迹般躲过暴风雪脱险后的明朗心情。

朗读社会环境,首先要深入文字,准确把握人物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祝福》的故事发生在落后封闭的鲁镇,祝福渲染了热闹气氛,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祝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文中祝福场景的描写,朗读时,要借助重音、停顿等凸显这种效果。如: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朗读时,“只要”、“也如此”、“雪”、“大”等词要重读,“满天飞舞”也应着力渲染突出环境的恶劣。当时中国正进行了辛亥革命,政治的革新没有给鲁镇带来变化,旧的思想依然顽固。而破折号后重读的“只要”又反映出贫富的悬殊,穷人是无福可祝的。朗读时,要将这种对比读出来。要凸显这种对比,就要对句子对比的词语进行重音、停顿处理。如:

“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有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段写她想象中的情境,这里几个“爆竹”,“浓云”“雪花”“拥抱”等字要重点表现,并稍微停顿,后面的句子语气应轻快、声音梦幻和美,突出梦境的美好。这样就更加反衬出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祥林嫂死的凄惨,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2.读好小说的节奏,感受小说的情节美

茅盾曾说:“一篇作品,不能平铺直叙,始终如一,也不能从头到尾一味紧,总得有错综、变化……配搭均匀,松紧合度,有起伏,有呼应。”也就是说,只有把握好了小说的节奏,作品才吸引人。我们可以通过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等,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紧张或舒缓。小说的语言节奏是语音的节奏,它与文字的语音,意义,语法,句式和作家的写作技巧相关。古代中国作家特别喜欢对文本进行锤炼,有时大声朗读,试图找出语言的节奏。所以在叙述故事中,一些情节舒缓,一些紧张。朗读时的速度,语调的适当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小说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节奏的形式有六种:轻快型:多连少停,多轻少重,多扬少抑,语节少而词的密度大,语流显得轻快,如《牲畜林》。凝重型:多停少连,多重少轻,多抑少扬,语流平稳凝重,语言强而有力,如《一个人的遭遇》、《礼拜二午睡时刻》、《说书人》。低沉型:停顿多而长,语调多抑,节拍较长,声音偏暗,句尾沉重,语流沉缓,如《沙之书》、《椅桶者》。高亢型:多连少停,多重少轻,扬而不抑,语气高昂,语流畅达,语速稍快,节奏较紧,如《娜塔莎》。舒缓型:多连少停,声音清亮,语流声音较高但不着力,气长音清,语气舒展开阔,如《安东诺夫卡苹果》、《边城》、《素芭》。紧张型:多连少停,多重少轻,多扬少抑,节奏拖长,语气紧张,如《炮兽》。当然,节奏应该体现在运动中,体现在时间的变化上,静态没有节奏。因此对节奏的分析不可死板,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朗读的主体不仅是作为主接受体去品味的作品的蕴含,魅力,而且作为主体来审视文字作品,借助有声朗读的优点,将作品的风格诠释到极致。

如《清兵卫与葫芦》中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细细把玩和如何喜爱葫芦的情节,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的轻重与缓急。如“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朗读时,语气要沉稳,语速要缓慢。“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之后,文章转入对清兵卫忍不住大笑的描写,气氛比较轻松幽默,朗读“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时,语气要欢快、明朗,突出其痴迷欢快的一面。之后的场景描写是冲突爆发前的摇摆,朗读时语气要和平、以讲述者的口气为后文葫芦被教员没收做铺垫。最后部分,为突出葫芦被父亲砸坏的痛苦、悲痛欲绝,朗读时要注意重音读出他的神态与父亲砸葫芦的情状。如“一个一个地砸碎”、“只是脸色发青”等词要重音读出,语速要放慢,语调提高 。砸玩葫芦后,气氛又变得轻松,插入葫芦被高价转卖,叙事也较舒缓,朗读的时候,语速要放缓,语调要适当压低。

3.朗读好小说中的对话,读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对小说欣赏而言,其诵读的重点应放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品味语言上。选择精彩片段朗读,要着重品味语言,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c。要在掌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语调,轻重音,停连等技巧,在特定情境中,再现人物心理及其情感。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联系王熙凤的身份地位、性格。朗读“我来迟了,不曾迎接来客!”等语句来赏析人物语言,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话语中,不难见出王熙风“放诞无礼”的背后可见她的性格和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我要求学生找到文中描写“凤辣子”语言的句子如“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要引导学生揣摩着凤姐的语气,反复读,边读边理解王熙凤说话的用意,体会她的说话技巧。然后发现这“凤辣子”如此善于察言观色,逢场作戏的性格特点。课文难点也就在朗读中巧妙的解答了。

朗读小说的人物语言和心理描写,还应注意朗读技巧的使用,和在特定场景中人物的情感状态,情绪态度等等。如《娜塔莎》中娜塔莎在第一次参加宫廷舞会时,人物的心理变化跨度很大,朗读时要的这种情绪变化夸张的表现出来。

“由于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只听到副官的疾速的灵活的两腿发出有节奏的鞋刺声,每隔三个拍子,在旋转时,他的舞伴的天鹅绒衣服便飘起来,好像闪光一样。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

“越来越快”“飘起来”“哭”要重音读出,要把舞会的场面读的欢快热烈,以突出娜塔莎开始不被注意时她的急切和羡慕。伯爵夫人的舞姿越是曼妙诱人,越是反映出娜塔莎的焦躁不安。之后的“娜塔莎那张失望的、焦急的脸”朗读时语速要放慢,语气要平缓,突出其抑制失望而焦急的状态。当安德莱公爵邀请她跳华兹舞时,塔莎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小孩般的笑容。“我等你好久了”语速要稍稍加快,语调要高亮,以突出她直率的性格和喜悦的心情。

总之,小说教学中,朗读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环境描述的作用,理解小说“舒缓”和“紧急”的变化,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选取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汪靖洋.《当代小说理论与技巧》[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2]李明.朗读在外国小说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J].语文教学,2015.11

[3]张衡.《林黛玉进贾府》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6.1

[4]张艳.语文教学要把好朗诵关[J].语文教学通讯,2015.1

上一篇:改变: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想 下一篇: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