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眩晕的临床诊疗探讨

时间:2022-04-26 08:58:46

周围性眩晕的临床诊疗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周围性眩晕的临床诊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眩晕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利水燥湿熄风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况。 结果 两组在临床治疗效果与疾病复发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周围性眩晕;诊断;利水燥湿熄风;治疗效果;复发率

[中图分类号] R4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4-0061-03

The study of peripheral vertigo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ZHANG Zhengkun

Department of ENT, the Binhai People Hospital of Tianjin City, Tianjin 3002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peripheral vertigo. Methods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5,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vertigo in our hospital were col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50 cases of patients, patients of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mplementation of conventional symptomatic treatment, patient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using the water dry wet quenching air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recurrence rate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and disease recurrence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 had obvious difference(P

[Key words] Peripheral vertigo; Diagnosis; Diuresis dampness xifeng; Treatment effect; Relapse rate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眩晕属于一种躯体或是环境运动假性感觉,使人体与周围空间之间的关系在患者大脑皮层中出现失真现象,从而产生视物起伏以及旋转等错觉[1]。周围性眩晕主要是指前庭感受器以及前庭神经的颅外段病变所带来的平衡障碍[2]。从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上来看,一般情况下是突然性发生,且患者的眩晕程度相对严重,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患者在发作时意识非常清楚,通常会伴有严重的恶心症状、呕吐症状、血压下降症状、耳鸣或耳聋症状以及心动过缓症状等,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探讨周围性眩晕的临床诊疗效果,本文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眩晕患者100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眩晕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周围性眩晕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30~69岁,平均(47.1±2.1)岁;患者的病程0.6~15 h,平均(4.8±1.3)h;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31~70岁,平均(46.9±3.1)岁;患者的病程0.6~16 h,平均(4.9±1.4)h。两组在性别、年龄与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诊断《神经病学-眩晕》中的诊断标准,也符合中医学中《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眩晕诊疗方案》一书中的诊断标准。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现突发性眩晕或者是旋转性眩晕,部分患者周围性眩晕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能够自行缓解或恢复正常。当患者眩晕发生时,一般会伴随出现波动性耳鸣症状、面色苍白症状、浑身无力症状及血压下降症状等,没有其他的神经系统临床症状。患者晕眩发病初期时眼震以及眩晕方向是一致,且各种前庭反应相对来说比较协调。②排除标准:排除患有中枢性眩晕及患有非系统性眩晕的患者。

1.3 方法

1.3.1 检查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所有周围性眩晕患者的眩晕发作特点以及相应的伴随症状情况,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全面体检,尤其是耳科检查以及神经系统的检查。采用美国生产的红外视频的眼震电图记录仪对研究中的每一位患者都实施全面检查,主要包括对患者实施定标与扫视试验、视动性的眼震试验、自发性的眼震试验、凝视试验、温度试验、位置性眼震与变位试验以及视跟踪试验等。此外,对所有患者都进行纯音测听检查、颈椎的X摄片检查、头颅CT检查、MRI检查与多普勒超声检查。

1.3.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给予患者复合维生素B(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164,规格100s)及谷维素(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613,规格100 mg×100 s)治疗,每天3次,每次1片,疗程为20 d。观察组患者实施利水燥湿熄风法治疗,其中利水燥湿熄风汤的主要成分有甘草6 g,泽泻30 g,天麻 15 g,陈皮10 g,法半夏20 g,茯苓 20 g,木香7 g,石菖蒲10 g,生白术20 g,生姜 6 g及大枣3枚。水煎服,每天2次,温服,疗程为20 d。两组患者用药期间注意饮食清淡,禁止食用肥甘、油腻以及辛辣食物。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为[3]:痊愈为患者的眩晕等临床症状已经完全消失,患者的疗效指数≥90%;显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的头部略微有昏沉感或者是头晕目眩感,但是没有出现自身或是景物旋转以及晃动感,患者可以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其疗效指数≥70%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痊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11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4.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中出现复发1例,疾病复发率为2.0%,对照组中出现复发6例,疾病复发率为12.0%,两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24,P

3 讨论

现阶段,周围性眩晕的病变部位置通常位于患者的前庭感受器与前庭神经的颅外段,并且常见于中耳炎、梅尼埃病、迷路炎以及乳突炎等,患者表现为间断性发作,在眩晕发作过程中症状相对较重,经常会产生旋转感、倾倒感及起伏感等,例如像坐舟车等[4]。部分患者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纳差及便溏症状等,临床上大多以中年女性且体型相对肥胖者为主[5]。从周围性眩晕发生的诱发因素上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头位变化,主要是指良性阵发性的位置性眩晕[5]。第二类是大声或是瓦氏动作,主要是指上半规管裂与外淋巴瘘。第三类是视野范围内的物体运动,主要是双侧前庭疾病。第四类是改变中耳压力,主要是指迷路瘘管[6]。

目前,周围性眩晕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利用相应的前庭抑制药物治疗等。而前庭抑制药物又包括抗组胺药物例如苯海拉明药物以及异丙嗪药物等、苯二氮■类药物例如地西泮药物等、抗胆碱能性药物例如东莨菪碱药物等、吩噻嗪类药物例如丙氯拉嗪药物等[7]。此外,在应用前庭抑制药物及止吐药物来控制周围性眩晕期间,应明确几种指征,首先是急性的前庭障碍临床症状治疗,其次是造成前庭障碍相关症状的疾病如梅尼埃疾病的治疗[8]。最后是慢性的前庭障碍症状,比如中枢前庭相关症状的非特异治疗[9]。若周围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达到数天,需要尝试行走来诱导患者的中枢代偿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然后克服短期内的不适感[10]。对于迷路病变所引发的慢性眩晕可以利用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前庭康复措施来进行治疗,有效促进中枢代偿。具体来说,前庭康复治疗的基础依靠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说可以实现重组,进而促进平衡与患者症状性的前庭代偿机制[11]。对周围性眩晕患者实施前庭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姿势稳定性以及失衡感, 保证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12]。

现阶段,比较常见的前庭功能低下以及前庭功能丧失的康复练习方法有两种,一种练习方法的设计原理是在于改善患者的前庭适应性, 也就是前庭系统对于相应输入反应的长时间改变, 其中诱导刺激属于视网膜滑动[13]。另一种练习方法是前庭康复练习,能够促进视觉以及本体觉系统对患者前庭功能性损失的替代[14]。而替代康复练习联合应用患者的视觉、中枢预编程序、本体觉以及残余前庭觉等,能够改善患者的姿势与凝视稳定性。

本研究中,侧重于周围性眩晕的药物治疗,通过西斯汀药物治疗以及利水燥湿熄风法治疗的比较,得出利水燥湿熄风法有着相对较高的治疗价值[15]。具体来说,西斯汀药物作为一种H1受体激动药物,对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具有相对较强的扩张作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有效降低血小板的粘附率与红细胞的粘附性,保证血液的粘滞性与凝固性可以得以改善,进而增加患者内耳前庭与耳蜗的血流量,减轻患者的膜迷路积水,最终消除患者的眩晕症状以及耳鸣症状等,但是治疗后,患者的复发率相对较高[16]。中医中利水燥湿熄风法中泽泻可以利水渗湿,白术、半夏以及天麻能够健脾燥湿、降逆平肝、化痰利水,茯苓具有健脾渗湿的功效,联合木香、石菖蒲可以增化湿醒脾胃,全方合用效果显著,复发率低[17]。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复发率为2.0%,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复发率为12.0%,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疾病复发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毕静,林鹏,陈太生,等. 单侧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平稳跟踪实验结果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 24(1):8-10,15.

[2] 吕敏敏,张凯,于柯等. 脑中1H-MRS在前庭周围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16-18,21.

[3] 翟丰. 周围性眩晕与焦虑障碍相互作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0,18(5):508-511.

[4] 李世强,周依歌,阮文伟,等. 清脑醒神汤治疗周围性眩晕160例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2013,35(1):33-34.

[5] 杨飞飞,肖家军,焦志真,等. 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特征比较[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5):2263-2264.

[6] 梁萍. 清脑醒神汤治疗周围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 中国处方药,2015,11(2):76.

[7] 付立明,王亚君,张荣珍,等. 天麻素联合马来酸桂哌奇特治疗周围性眩晕60例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4, 12(36):247-248.

[8] 雷伟东,马河洲,黄小良,等. 西其丁联合小脑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周围性眩晕60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4):264-265.

[9] 马美娟. 异丙嗪,654-2联合银杏达莫对周围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 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0(9):251-252.

[10] 马丽涛,沈丹,孙停等. 眩晕的发作特点、常见类型与诊治进展[J]. 武警医学,2010,21(4):352-353.

[11] 谢勇. 周围性眩晕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治疗分析[J]. 中外健康文摘,2012,10(32):147-148.

[12] 范锡伟,袁娟. 七叶皂苷钠联合丁咯地尔治疗周围性眩晕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4):69.

[13] 袁晓莉,谢锦燕,刘付英,等. 非那根、西比灵、银杏达莫联合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J]. 吉林医学,2012,33(5):967-968.

[14] 黄一军,周莲. 周围性眩晕的诊治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14,10(17):2606-2609.

[15] 张培荣. 盐酸倍他司汀联用B-七叶皂苷钠治疗周围性眩晕30例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0,16(22):153.

[16] 蔚荣策. 异丙嗪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急性发作[J]. 临床医学,2010,30(5):15-16.

[17] 魏娟,张慧慧,冯艳蓉,等. 视频眼震视图在周围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J]. 医学信息,2015,28(7):229.

(收稿日期:2015-09-18)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改革需综合考量 下一篇: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