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姜黑土的形成特点与改良措施

时间:2022-04-26 02:28:15

摘要 介绍了砂姜黑土的形成特点,对其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良措施,以期提高砂姜黑土地区耕地的肥力水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砂姜黑土;形成特点;理化性质;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252-02

砂姜黑土是一种具有“黑土层”和“砂姜黑土”的暗色土壤,在安徽省广泛分布,由于受土壤环境因素及其内在性质的影响,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状态,是太和县主要的中低产土类之一。砂姜黑土在太和县分布较广,全县31个乡镇均有分布,面积10.83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6.47%,其中以坟台、宫集、三堂、洪山、原墙、赵庙、双浮、关集、倪邱9个乡镇面积最大,均在6 666.67 hm2以上,面积为8.85万hm2,占全县砂姜黑土的81.75%,砂姜黑土分布地势低平,海拔24.9~30.9 m,地下水埋深0.56~3.10 m,雨季上升到1 m以内,有时会接近地表。矿化度1 g/L,水质多属于HCO3-Cl-Ca-Mg型。现对砂姜黑土的改良利用途径进行研究,以利于提高砂姜黑土的肥力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1 砂姜黑土的形成特点

砂姜黑土是太和县古老的耕作土壤,其成土年代久远,该土母质是由黄土性古老沉积物发育而成,是在该地区独特的地理、水文、地质和气候条件下,富含碳酸钙的母质,经过淋溶沉淀积累、生物积累和旱耕熟化过程逐步演变而形成的区域性土壤类型。砂姜黑土主要成土过程有以下2个阶段。

1.1 草甸潜育化成土阶段

该阶段形成了2个基本发生层,即黑土层和砂姜层。黑土层厚30~40 cm,多为暗灰色或黑色,质地重壤土至黏土,有机质含量不高,一般无石灰性,呈碱性反应;砂姜层位于黑土层之下,多为灰黄色重壤土,有潜育化特征,并有锈斑,夹有面砂姜(未硬化的石灰结核)和硬砂姜(已硬化的石灰结核)。这2个基本发生层的形成不仅与土壤的水分状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太和县地处暖温带地区的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以及富含碳酸钙的黄土性成土母质有密切关系。

砂姜黑土的黑土层形成时期,即生物繁茂与积累时期,由于该地区地势低平,排水条件差,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动性小,每年在雨季可能有2~3个月的积水期,但积水不深,能生长耐湿性草本植物,它们的衰亡残体在积水和湿润条件下进行嫌气分解,为土壤表面积累有机质。翌春雨季到来之前及秋季干旱季节,积水退干,气温和地温逐渐升高,土体通气性变好,又进行好气分解和矿质化过程,部分难以分解的有机质(纤维素、木质等)仍留在土壤中缓慢分解积累,如此循环往复。由于生物的累积和渍水作用及水质类型等因素共同影响,加之该黏粒分散染色作用极强,从而形成了黑土层。

砂姜黑土有明显的淋溶淀积过程,即上层土壤的碳酸钙被淋溶而淀积于底层,形成不同形态的砂姜。所谓砂姜即呈姜状的石灰结核。关于砂姜的形成,其一是由黄土性成土母质富含碳酸钙,其形成过程一般是在生物作用下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形成碳酸,加大了上层土壤中碳酸钙的溶解度,使之成为水溶性重碳酸钙向下层淋溶,但由于地下水去路较小,水位又较高,底土层比较湿润,故淋溶不深。旱季来到后,地下水位降低,底土层湿度降低,重碳酸钙经脱水后重新形成碳酸钙,在土壤底层局部聚积起来形成砂姜,年复一年地如此淋溶沉积,并与土粒胶结成为大小不一的砂姜,从而形成了具有明显的含有大量的砂姜层。一般1 m左右的面砂姜和硬砂姜中的碳酸钙主要来自上层,2 m深左右的硬砂姜中的碳酸钙来自土壤的上层和下层的地下水,3 m以下的砂姜盘中的碳酸钙主要来自地下水。在砂姜形成的过程中,往往伴随铁锰氧化物淋溶与淀积,土体内有锈斑或铁锰结核,并在结构面出现胶膜。

1.2 旱耕熟化阶段

随着历史的推移、海陆变迁、气候条件的适宜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早在3 000年以前人们便开始了垦植,对土壤进行耕作熟化。随着农业的日益发展,人为的耕作、施肥、排水、灌水、轮作等生产活动日益频繁,对砂姜黑土性状的演变,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如:潜育程度减轻,潜育部位降低,原始的黑土层上部颜色变浅,逐步分化为耕作层、犁底层和残存的黑土层,并改善了表土层的物理性状,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2 砂姜黑土的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

2.1 砂姜黑土的形态特征

层次分明,具有潜育性的黑土层和砂姜层,犁底层以下为棱柱状结构,黑土层厚度一般30~40 cm。由于受过去古老沟河所致,而部分黑土层厚度可达1~10 m;地势低洼地区黑土层一般露出地表,而在地势稍高垦植较早的地区,黑土层被残存在耕层以下;有的受近代黄泛冲积物覆盖,黑土层被埋藏在覆盖物之下,埋位一般在50 cm以内。黑土层的下限随地形起伏而变化,不是水平分布;黑土层颜色深浅不一,与含有机质和渍水作用有关,如用H2O2除去有机质后即为灰黄色。整个土体无石灰石反应。砂姜层埋位一般在70 cm,其厚度1 m左右,上部少而小,多为面砂姜;下部多而大,多为硬砂姜。

2.2 砂姜黑土的物理特征

砂姜黑土的物理性状不够良好,土壤质地偏重,据有关资料报道,黏土矿化物以伊利石、蒙脱石为主,剖面黏粒含量为28%~34%,耕层以下一般随着深度增加,黏粒含量有增加趋势。土壤容重1.24~1.27 g/cm3,耕层总孔隙偏低为53%~56%,耕层以下为46%~50%,土壤水分的物理性状差,毛管性能微弱,导水能力较小,当地下水降到1 m以下时,毛管上升水很难到达地表,故作物易受旱,湿时土体膨胀,封闭了裂隙,透水性差,多雨季节土体水呈饱和状态,故易受涝。因此,影响了土壤肥力诸因素的协调,以及土壤与作物之间养分的供需关系。

2.3 砂姜黑土的化学性质

砂姜黑土养分含量中等;有机质为11.0~16.7 g/kg,全氮为0.080~0.104 g/kg,速效磷为6~8 mg/kg,速效钾为158~236 mg/kg,土壤腐殖质的氮碳比为5.8,代换量为14~19 mg当量,受黄泛影响的土壤代换量较高为18~20 mg当量,保水保肥性能较好,速效磷较低,由于土壤母质富含钾和施肥归还,而全钾和速效钾丰富稳定,目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砂姜黑土微量元素因土壤呈碱性反应(pH值8.0~8.4),可给性偏低,据试验资料证明,部分作物对施用硼、钼等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3 改良措施

3.1 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建立标准化农田

完善农田水利工程是综合改良砂姜黑土的一项主要措施,是消除涝渍旱灾和发挥各项农业措施的基本保证。近几年太和县结合农业项目,按照排、蓄、引兼顾,涝渍旱综合治理的原则,在田、林、沟、路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修建中小沟20余条,降低了旱涝灾的发生率,确保农业丰产丰收。

3.2 增施肥料,做到氮磷钾配合

在缺氮少磷的砂姜黑土上,采取增施化肥,氮、磷、钾配合,可直接改善土壤影响条件,调节平衡养分的供求矛盾,对提高作物生物产量、增加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方面都有较显著的生物改土效果。

3.3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是根据不同土壤类型、产量指标,肥料“3414”试验,为优化合理配方,摸索出了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需肥量、土壤供肥量和肥料利用率。制定了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肥料配方。通过6年的试验示范,小麦单产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比常规施肥增产405 kg/hm2,增幅17.3%,而成本下降105~210 kg/hm2,增加产值580万元,节约投资250万元。配方施肥是一种见效快、收益高、易推广的好办法。

3.4 秸秆还田与深耕细作相结合

砂姜黑土的理化性质差,耕层浅薄,有机质含量低,犁底层厚,土壤为棱柱状结构,对作物根系生长不利。一是作物根系多沿结构面向下伸延,减少了营养面;二是干旱时结构体之间裂缝,容易漏水漏肥;三是干旱时土壤毛管被断裂,影响地下水上升。若深耕25 cm以上,则可改良上述不良特性,增加秸秆还田,增施肥料,同时推广每3年进行1次深松深耕,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才能改良砂姜黑土,提高农作物产量。总之,要农、林、牧结合,不能搞单一的农业生产。在农业方面又不能搞单一的粮食生产,要提倡发展多种经营,做到用地要养地、用养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砂姜黑土的低产状况[1-5]。

4 参考文献

[1] 张义丰,王又丰,刘录祥.淮北平原砂姜黑土旱涝(渍)害与水土关系及作用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01(2):74-81.

[2] 马丽,张民.砂姜黑土的发生过程与成土特征[J].土壤通报,1993(1):3-6.

[3] 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9(9):61-63,67.

[4] 杨琳,夏海鳌,黄铁平,等.湖南省耕地土壤退化现状、原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2):355-357.

[5] 张伟华,李跃进,莎如拉,等.土默川平原不同灌溉水质对土壤碱化影响及其改良效果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6):23-27.

上一篇: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化教学 下一篇:口算技能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