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贫走来,揣家国情怀

时间:2022-04-26 10:28:54

在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区成立15周年纪念日之时,梁振英将接掌香港特别行政区管治责任,成为这个特别行政区的第四任行政长官。

在香港,市民推崇这样一类人:出身贫寒,勤奋努力,专业人士,事业有成。这些人是他们的榜样,因为他们通过努力也可以获得成功。所谓“狮子山下的精神”,就是从底层起步打拼的精神。梁振英的成长之路正是许多香港市民希望走的路。

梁振英出生于一个警察家庭。小时候,家里很困难,父亲的薪金养活一家5口人。

梁振英的姐姐回忆,梁振英上学前班时,需自备午饭。因为家穷,妈妈早上蒸一锅馒头,梁振英就带着水杯和一个馒头到学校去。天气冷,馒头变硬时,他就蘸着热水吃馒头。“那时我上下午校,中午在家吃饭,常常看见妈妈边吃热饭边红了眼。她是想起在外啃冷馒头的弟弟。”

后来,为了贴补家用,全家大大小小都做塑胶花。当时11岁的梁振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上课之余负责搬运材料和塑胶花往返于工厂和家。几十公斤的材料常常令梁振英走走歇歇,到今天,梁振英的右肩还比左肩宽。

“记得最后一次交完塑胶花后,母亲将送花的最后一个袋子放入箱子收藏起来,说是要留给孙子。”

青少年时期的艰辛,不仅铸就了梁振英坚毅顽强的品格,也使他对香港社会基层有了更多认识,成为他今天关注基层市民的历史情结。“童年时虽然物质不多,但生活充实,爸爸自小培养我看报和阅读的兴趣,我一生受用不尽。”“爸妈要求我们务实,不贪婪,做事光明磊落。这些要求亦是我做人处事的态度。我的家庭没有条件让我跷起二郎腿做人,却编写了我的人生‘软件’。”

不久前,一名初次见面的英国记者表示,对梁振英过去几十年的行为“不理解”。他指的是内地改革开放之初,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一年的青年梁振英,与香港一些专业人士一道,跨过罗湖桥,参与到国家改革开放的大业中。那时,国家还很落后,他们到内地讲课的交通费用,都是自掏腰包,没有酒店,有时就一张行军床,睡在过道上。这位英国记者说,这种情况在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人中并不普遍,因为不少香港人对内地有偏见。“你这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吧?”梁振英回答说:“爱国是公民的责任。”他告诉这位记者,这个信念最早是从英国人身上学的。在他赴英国留学期间,“有如面前突然有了一面镜子,看见了自己,看见了自己的国家。”

为全体市民,服务香港,是梁振英多年坚定不移的信念。当年在英国留学时,有海外机构欲留梁振英在当地,但喝香江水长大的梁振英还是决定回到生他养他的香港,他当时一句感性而实在的话是,父母年事已高,要回到父母身边照顾他们。

梁振英说,回想香港回归之初,很多人缺乏信心,我们需要做很多工作。“我到居民点,就基本法第一稿征求意见稿咨询市民。一个老伯问我,(1997年)7月1日早上,我第一份早餐用什么钞票。我告诉他依然是港币,他对我说,‘后生仔,你太年轻了,任何政权更替哪有不换旗帜不换钞票的啊?’可是,香港走到今天,还有谁对此怀疑吗?”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43岁的梁振英成为特区行政会议年轻的成员,两年后,成为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召集人。这一职务,一直持续到他宣布参选行政长官前的2011年10月2日。

梁振英有一句名言“家是香港”。过去几年来,梁振英每周定期在报章上撰文,大多数是在思考香港这个“大家”的未来。他说,我们要思考,当我们退下来的时候,如何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一代又一代留下一个更繁荣、更公义、更进步的香港。

自宣布参选以来,在香港各项民意调查中,梁振英始终排在三名参选人的榜首。经过这次民意洗礼后,他告诉记者,将会一如既往“倾听民意、广纳民意、尊重民意”,以民意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以谦卑的心服务香港市民,服务养育他的这片土地。

参与了香港回归的进程,参与了15年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实践,在两位行政长官身边工作过,梁振英说,这一切给了我很多体验,我将不负国家重托和港人期望。

2012年3月25日,在会展中心选举现场,胜出成为第四任行政长官人选的梁振英,在电视机前面对700万港人发表选后感言:“今天,我作出的承诺,将会成为历史记录,我会在阳光下,接受全港700万市民的监督。我深信,齐心,香港一定会成功!”

【素材解读】

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家国不分,无家即无国,无国亦无家。从清贫家庭中走出来的梁振英,在他的身上充分展现了“家”与“国”的统一,在英国留学的他毕业时毅然回国,他惦念着年事已高的父母,惦念着养育自己的香江,更惦念着并不强大的祖国。正因为他心中有“国”,才能装着无数个香港家庭,更好地为香港这个“家”服务。

【适用话题】

爱国主义、拼搏之路、家国理想。

上一篇:基于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工程实... 下一篇:寂寞之音 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