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临床对比分析

时间:2022-04-26 07:20:06

缬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临床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 比较缬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 方法 98例轻中度原发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缬沙坦组50例,口服缬沙坦80~160mg/d,贝那普利组48例,口服贝那普利10~20mg/d,6周为1个疗程。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心电图、生化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缬沙坦组有效率为74.3%;贝那普利组有效率为76.5%,两组均有明显降压作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心率、生化等均无明显变化。不良反应缬沙坦组无干咳发生,贝那普利组干咳发生率为10.4%。 结论 缬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高血压疗效相似,均为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长效降压药,缬沙坦耐受性较好。

[关键词] 缬沙坦;贝那普利;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6-61-02

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常见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它选择性地作用于AT1受体亚型,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具有高选择性的阻断AT1受体[1]),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用。还能逆转肥大的心肌细胞,促进尿酸排泄。该品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没有抑制作用,不影响体内缓激肽水平,因而导致咳嗽的副作用少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阻止血管紧张素Ⅰ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从而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降血压,但不引起代偿性液体潴留,也可减轻心室后负荷,不增快心率。由此可知这两种药物作用部位不同。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2年6月我科门诊应用缬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98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我国1999年10月第4次修订的《中同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和分级标准[2],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选择患者均未接受过高血压药物治疗,血压范围1级(轻度)和2级(中度)坐位舒张压(DBP)95~109mm Hg(1mm Hg=0.133kPa),收缩压(SBP)140~180 mm Hg。随机分为缬沙坦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2岁;贝那普利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61岁。两组年龄、性别、用药前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药品

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H20040217)80mg/d,每天早上空腹服用;贝那普利组给予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H20000292)10mg/d,每天早上空腹服用,2周后血压控制不达标者(DBP≥90mm Hg,SBP≥140mm Hg),分别增加剂量至缬沙坦160mg/d,贝那普利20mg/d,均每天早上空腹服用。6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生活方式不变,不应用其他降压药或影响血压的药物。门诊随访1周1次,比较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

1.3 观察方法

测量血压在门诊进行,测量前休息15~20min,取右上臂血压,每人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血压值。治疗前后测定心率、心电图、血尿常规、血生化指标,记录所有副作用。

1.4 疗效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以收缩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显效:SBP下降≥20mm Hg;有效:SBP下降≥10~19mm Hg;无效:SBP下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疗效分析

缬沙坦组显效19例,显效率为38%;有效22例,有效率为44%;总有效率为82%。贝那普利组显效17例,显效率为36%;有效20例,有效率为42%;总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辅助检查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血脂、血糖代谢、电解质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影响,肝功能未见异常改变。

2.4 不良反应

缬沙坦组出现头晕、头疼各1例,未发生干咳等不良反应。贝那普利组有5例出现干咳,占10.4%,头晕、乏力各1例,两组间干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对我国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因为血压与转归呈直线相关,血压越高,心脑肾并发症和病死率越高,有效的控制血压是减少高血压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原发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而血管紧张素Ⅱ是由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转化而成的。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非常广泛,如收缩血管、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刺激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加速动脉硬化等,从而使血压升高。缬沙坦是一种长效抗高血压药,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它能高度选择性地作用于AT1受体亚型,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从而减轻血管紧张素Ⅱ收缩血管、升高血儿茶酚胺及醛固酮、重构心血管使血压下降[3]。最近亚洲最大规模的心血管试验Jikei Heart研究[4-5],选取了21家附属医院的3081例患者,结果发现亚洲人群从以缬沙坦为基础的治疗方案中获益更多。ACEI是通过竞争性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而发挥作用的一类药物。ACE是一种非特异的酶,除可使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外,还催化缓激肽类扩血管物质的降解。因此在ACE的作用下,循环和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增多,缓激肽水平降低。贝那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从而发挥降压作用;还可增多缓激肽的水平;还能阻断血管紧张素Ⅰ-7的降解,使其水平增加,从而通过加强刺激血管紧张素Ⅰ-7受体,进一步起到扩张血管及抗增生作用。发挥降压和靶器官保护作用。贝那普利在抑制ACE的同时抑制激肽酶Ⅱ使循环组织中缓激肽蓄积,除可增加对心血管的作用外,这也是重要不良反应干咳的原因。

上一篇: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 下一篇:教育民生:教育新起点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