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德育之本质探析

时间:2022-04-25 10:18:44

[摘要]闲暇德育本质问题是整个闲暇德育理论体系的立论之本,立足于闲暇德育的普遍联系,将闲暇德育与非闲暇德育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的基础上揭示闲暇德育的独特本质,是本文认识闲暇德育本质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闲暇德育主张以闲化德、以闲寓德、以闲育德,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休闲化道德教育。

[关键词]闲暇德育 本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7—05

[作者简介]黎海燕,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广东茂名 525000)

一、闲暇德育本质的认识方法与思维路径

对事物本质进行认识,必须遵循科学的认识方法与思维路径。正如黑格尔所言:“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规范思想,指导思想去把握实质,并保持于实质中。”因此,我们必须寻找认识闲暇德育本质的科学方法与路径。在黑格尔看来,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通过关系来得以揭示,“凡一切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与关系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实性质……而关系就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对于黑格尔这种“本质”探索的思路与方法,列宁在其《哲学笔记》中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这些方法是非常辩证的方法。在我们看来,黑格尔所言的“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中”,意指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普遍联系,要求人们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去认识事物及其本质,这就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然而,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是十分复杂的,事物的本质究竟存在于何种关系之中呢?黑格尔进一步分析指出,反映“每一实存的真实性质”即事物的本质的关系的,“就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换言之,就是说事物的本质不是存在于其某一方面的关系之中,而是存在于其所有关系之中,是事物自身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即普遍联系的统一。因此,我们必须从研究闲暇德育的关系即普遍联系人手,认识闲暇德育的关系,也就是视其为一个活动的系统,从闲暇德育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与外部环境的联系着手,探求闲暇德育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的统一。作为德育大系统的一个分支,闲暇德育与非闲暇德育之间的联系是其外部联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闲暇德育本质离不开对闲暇德育与非闲暇德育的比较研究。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试图在对比分析“闲”与“非闲”的基础上揭示闲暇德育的独特本质,这就是本文研究闲暇德育本质的基本方法与路径。

二、“闲”与“非闲”

(一)闲暇德育与非闲暇德育之异同

闲暇德育是德育诸多形式中的一种,与那种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相比较,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闲暇德育与非闲暇德育的相同之处

(1)阶级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各种思想意识都具有阶级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为了保证思想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像进行物质的生产与分配一样,进行“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所谓“思想的生产和分配”,就是指发展与经济基础相一致的、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及其机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机构、舆论宣传机构及哲学社会科学机构等,就属于上述的进行“思想的生产和分配”的意识形态机构。

闲暇德育和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是生产和分配思想的重要途径,因此,二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价值取向,它们是为一定阶级、政党和集团的利益而服务的。无论是闲暇德育还是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它们向青少年学生灌输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目的都在于更好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总之,统治阶级自己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

(2)实践性。无论是闲暇德育还是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都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只能是实践。从出发点来看,它们必须从现实的人和具体的人的实际出发展开教育,分析人的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客观原因和实践基础,而不能脱离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条件,而进行空洞的、抽象的教育。从落脚点来看,无论是闲暇德育还是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它们的目的都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而之所以要形成正确思想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其动因则来自于社会发展与实践的需要。因此,无论是闲暇德育还是非闲暇德育,都要从实际出发,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实践,从而实现由认识到行动的飞跃。

此外,闲暇德育和非闲暇德育的效果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闲暇德育和非闲暇德育是有效还是无效,是正效还是负效,效果的大小、质量等,都只能由社会实践来加以检验,而不能由主观认识来检验。离开实践谈闲暇德育和非闲暇德育的价值,必然会失去客观的衡量标准,进而导致其主观随意性,甚至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3)人本性。闲暇是人类所追求的人的本质与人性的发展,是人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占有自己的自由全面本质的发展,它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和人性的全面生成及丰富。实现自我,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闲暇德育的根本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人类发展的主动追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们的根本要求,闲暇德育的理想便是促进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真正的闲暇是以自由为本质的。因此,闲暇德育的本质亦应以人为本,以自由为前提,以帮助人们增强对必然性的认识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与解放也一直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恩格斯曾如是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一一自由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的终极目标,但是这里的自由与发展并不是抽象的。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分析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同样是非闲暇德育最根本的价值原则,是其本质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主导性,体现社会主义社会高度的人文关怀。

2.闲暇德育与非闲暇德育的相异之处

(1)闲暇性与正规性。正如杜威所言的“教育即生活”,闲暇德育就是要使青少年学生都认识到闲暇中的自我,感知闲暇价值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使其生活世界中充满休闲的情趣,从而使他们能更明智地安排其个性化闲暇生活,提高其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评价和自我决断能力,不断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闲暇德育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职业工作并不意味着生活的全部,世俗成就也并不是生命意义的唯一来源,自由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因此,闲暇性是闲暇德育与传统的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闲暇性或闲性是闲暇德育的主要特征之一,那与之相对应的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其正规性或严肃性,无论是其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手段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性。首先,在内容选取层面,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坚持以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其教育内容的主旋律,并且在其他教育内容中也注重贯彻主旋律教育的精神和原则,以其他教育内容来充实和丰富主旋律教育。其次,在教育手段方法层面,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正规的或正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严肃的课堂教学培养人们正确的思想观点、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以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渗透性与灌输性。所谓渗透性,就是指作为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闲暇德育,其开展总是寓于各种形式的闲暇活动之中,总是与各种闲暇实践活动的开展相融合,渗透于各种闲暇活动的全过程,这是闲暇德育与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闲暇德育相区别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渗透性首先表现为形式上的“寓他性”,即寓德于闲。闲暇德育的开展并不是以开展实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闲暇活动之中。闲暇德育的这种渗透性强调内容上的融合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闲暇活动之中,是在不破坏原先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图与目的渗透到相关闲暇活动的全过程及其环节之中,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融合中的渗透。闲暇德育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渗透到人们的闲暇活动之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闲暇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的高度统一。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闲暇活动是“肉身”,“灵魂”与“肉身”在闲暇德育中是高度合一的。相对而言,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是一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即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实体存在,而不需要寓于任何其他外在社会实践活动,它更多地注重正面的、外在的灌输与说教。“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中,工人头脑中不可能自发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必须从外面加以灌输。传统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便是这种灌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这种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向青少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潜隐性与外显性。闲暇德育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并不十分注重直接向受教育者施教,而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把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渗透到人们的闲暇生活和闲暇活动之中,通过这种潜隐性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从而寓教于无声无息之中。闲暇德育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隐匿于青少年学生的闲暇生活和闲暇活动之中,在各种闲暇活动中并不构成感觉上或形式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却构成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就是说,闲暇德育隐去了闲暇德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它在一定意义上是隐形之教,它潜隐或渗透而不是粘贴于闲暇活动之中,具有潜隐性。

首先,闲暇德育的施教过程具有潜隐性。闲暇德育是把教育目的、内容等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闲暇活动之中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享受闲暇生活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闲暇德育的过程中,各种闲暇活动是青少年学生关注的焦点,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根本没有被青少年学生所感知,因此,它的施教过程是潜隐的。其次,闲暇德育的施教结果具有潜隐性。由于闲暇德育的过程也是青少年学生闲暇活动的开展过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各种闲暇活动,而不是隐藏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其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暂时会被闲暇活动目的所遮蔽,不会及时的、明确的表现出来,其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也只能在其后的闲暇活动中表现出来。由此而观之,闲暇德育的施教效果具有滞后性,而不具有及时性。相对而言,传统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外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施教结束后,青少年学生对某些具体的思想观点、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和明确的把握,其教育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呈现出即时性和外显性。

(二)闲暇德育与非闲暇德育之辩证关系

1.闲暇德育与非闲暇德育紧密联系

“就像是一块金币,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教育是铸在徽章的背面,非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教育则是铸在面值的正面,正面在类的发展意义上赋予背面以价值,而背面则为正面之价值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如果说闲暇德育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则更多的属于非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教育。

一方面,属于日常生活领域的闲暇德育注重从个体的现实生活和现实活动出发,在青少年学生的闲暇生活中对其加以教育和引导,通过一种有道德的闲暇生活来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道德并养成习惯,最终达到真善美的生活境界,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极大地提升了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或学校思想政治教的有效性,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离不开闲暇德育的支撑。另一方面,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阵地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非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教育,相对于日常生活教育中的闲暇德育的闲暇性、随意性、生活化而言,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面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拥有一整套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的严格规范,从而在政治性、方向性等意识形态层面上为闲暇德育的正确开展保驾护航。总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闲暇德育与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并行不悖。

2.闲暇德育与非闲暇德育相互作用

同任何现实事物一样,闲暇德育并不是离开主导性的纯粹的闲暇性的道德教育,闲暇德育的存在总是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的主导性为前提;同样,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它的多样性,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的开展也离不开其他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闲暇德育与非闲暇德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首先,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它决定着闲暇德育的方向和性质。在闲暇德育与非闲暇德育的关系中,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处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闲暇德育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体现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为其主导的。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坚守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注重教育方向、性质、内容等方面的主导性,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同时,我们要反对那种片面追求多样性的形式主义,摒弃花架子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用闲暇德育取代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闲暇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业余阵地或闲暇平台,是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的本质要求和有益补充。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在课堂这一特定时空中完成,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知识性教学,其教育过程具有特殊性,因为它不仅要求人们掌握一定知识以达到一定认知水平,还要求人们实现由知识型掌握到情感型、信念型与行为型掌握的升华。但是,人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往往不能通过特定时空中的“教”与“学”而“速成”,必须在生活世界特别是闲暇生活中内化涵养而成。因此,可以说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的内在使命要求闲暇德育的开展,以使其教育突破有限的时空局限而实现无限的可持续发展,融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与闲暇的陶冶过程、实践体验于一体。从这一意义上说,闲暇德育是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的本质要求与有益补充,其有效开展对非闲暇德育具有巨大的能动反作用。

三、闲暇德育的本质规定:休闲化道德教育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闲暇德育与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特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闲暇德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休闲化道德教育,休闲化道德教育是闲暇德育的本质规定。

一方面,闲暇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它通过关注人们闲暇时间内的闲暇德性,提高人们闲暇精神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在本质上与道德教育是相契合的。按照衣俊卿先生的论证,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分为两大部分: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往往是一个凭借重复性实践和重复性思维而运行,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等经验主义文化因素为基本图式,以生存本能、血缘关系、天然情感等自然主义文化因素为立根基础的自在的和未分化的领域……非日常生活活动领域通常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层面:一是以科学、艺术、哲学等为表现形态的自觉的精神生产,二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经济、政治、公共事务等为内涵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难看出,闲暇生活既涉及日常生活世界领域,也涉及非日常生活世界领域,尤其是非日常生活世界领域的第一层面,闲暇生活是人们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闲暇生活有关的道德教育活动即闲暇德育本质上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闲暇德育通过对人们闲暇德性,如智慧、节制、向善、尊重、互助、友谊等的关照,提高个体闲暇生活品质,以使其获得幸福生活的优秀品质,自然有助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这一点上说,闲暇德育与道德教育是相契合的,是同质的,闲暇德育归根到底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

另一方面,闲暇德育又不是一般的道德教育,它是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闲暇时间内开展的、反映人们闲暇生活特点和要求的一种休闲化的道德教育。如前所述,闲暇德育归根结底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是道德教育的形式之一,与以往的那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但是,闲暇德育又不是一般的道德教育,它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它是一种休闲化了的道德教育,这使得它与以往那种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相互区别。

具体而言,闲暇德育的休闲化或闲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闲化德。在性质上,闲暇德育竭力凸显道德教育的休闲化特质,是一种闲暇性道德教育。与以往的各种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相对而言,休闲化的闲暇德育并不仅仅是停留于教育手段和教育策略之变化,而更是一种质的层面的变化,是一种对道德教育本质加以审视而做出的本体性关照。

第二,以闲寓德。在内容上,闲暇德育取材于闲暇生活,注重将那些源于闲暇生活需要并为闲暇生活所反复锤炼和证明的道德,如智慧、节制、向善、尊重、互助、友谊等道德品质隐寓于学生的闲暇生活之中,使学生在享受闲暇的同时接受教育。闲暇德育注重从闲暇生活中取材,注重用青少年学生身处其中的闲暇生活经历或耳闻目染的富有道德意蕴的具体的闲暇活动激发其生活感悟与体验,引发积极道德思考,进而促成相应道德行为,达到实践闲暇德性的目的。克里夫·贝克曾尖锐的指出:“在教室、在礼拜场所、在会议中心,我们时常盲目追随理论和极端的理想,而忘记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我们需要不断地在反省和吸收、指导和’从生活中学生间进行调整”。“目前,伦理和价值的直接传授常常是太‘学术味’了。大大忽视了日常的价值问题。……它应该是清楚、有趣、综合的,充满日常实例并具有实践价值。”对于闲暇德育而言,既不是要把人类所积累的所有道德观念都传授给学生,也不是盲目的不加选择的随意抽取部分道德观念让学生学习,而是要选择那些合理的、正确的、与青少年学生闲暇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内容来开展教育活动。

第三,以闲育德。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生活本身便具有教育的价值。瑞士大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最早明确提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论述:“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不仅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和学习,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雅斯贝尔斯在谈及教育的生成本性时说道:“生成就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于不断更新”,而“许多习惯就作为决定的规则、风俗的形式、行为举止而约定俗成,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这些又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任何原始部落或任何最先进的文明民族中,人类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不论其行为或意见是如何奇怪,一个人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总是与他的经验有联系的。”生活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关性与重叠性:教育是生活的一种,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在闲暇德育中,闲暇对于德育而言,除了是其重要载体、重要内容之外,同时还是其重要的方式方法。闲暇生活既涉及日常生活层面,又涉及非日常生活层面,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和教育方式,是闲暇德育的根本途径。闲暇德育正是通过闲暇生活实践,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闲暇德性,最终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

注释:

①②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281.

③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139—161.

上一篇:高职应用韩语专业学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 下一篇:论“六业贯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及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