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临终老人最后时光更有尊严

时间:2022-04-25 07:09:28

让临终老人最后时光更有尊严

“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料的服务,包括生理、心理等方面,使病人各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增强和维护。

南京400多个慈善义工团队中,有一支专项开展“临终关怀”的团队。这个团队的组成人员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个学院的学生,他们有健全的管理服务组织,6名核心成员均为年级或学院学生干部,是团队的核心力量。

一年前,我在参与该团队的活动时,听一位同学说,大学生其他慈善义工服务项目非常多,我们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冷门”的公益项目呢?

领队的负责人慈善义工陈羽同学做出回答:“这个项目源于我们在大一参加的一次敬老院慈善义工服务活动,在服务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大多患心衰、中风后遗症等慢性病,大医院不收治这类长期病人,养老院不能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居家养老确实给家庭带来很大负担和压力,那么对于这样一类患者,他们何去何从呢?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一种专门针对这种老人的服务,叫作“临终关怀”。在了解到临终关怀在中国内地还属于空白领域后,我们决定选择这个项目,组建一个【牵手同行·生命关怀】慈善义工专项团队,通过我们的力量推动这个公益事业的发展。”她接着又说,“【牵手同行·生命关怀】慈善义工团队前调期间,针对项目,组织开展了主题为‘青春思辨会’、‘社会调研’、‘民意测评答卷’等活动,同时,为了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兵分四路走访了南京市民政局和相关基层民政福利事业单位,面向社区制定宣传计划等活动的准备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次项目开展的如何,调研是基础的基础。”在与她交流时,感觉到她的敏锐和果断,做事的认真态度以及他们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

【牵手同行·生命关怀】慈善义工团队,2011年8月正式在金康老年康复中心揭牌,标志着这一慈善义工服务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金康老年康复中心位于鼓楼区石头城公园附近(距南京航天大学江宁校区20公里),是一栋5层旧式楼房,虽说破旧一些,但室内非常整洁、温馨,这里的医护人员把中心当家一样打理,走进病房,看到老人们对医护人员的微笑,真心感觉到医患一家人,让参与服务的慈善义工打心眼儿里崇敬。百余名慈善义工在该院院长潘女士的亲自过问下,分组、编队,因为他们将在这里开展长达半个月的全日制陪护慈善义工服务。服务期间,慈善义工做的工作包括给老人喂水、擦拭身体、鼻饲、导尿(帮老人收集尿液),也包括陪他们说话、下棋。此项服务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难度不大,但对大多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来说,压力巨大。首次走进病房,看到病床上瘦骨嶙峋的老人那深得几乎见骨的褥疮,一些慈善义工忍不住背过脸去。当真正面对即将要离开人世的临终老人时,他们看到了老人们渴望关怀却不敢信任的眼神,他们听到了蜷缩在病床上痛苦的,慈善义工感受着老人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无奈,冰冷的感觉从内心里渗了出来。老人的一呼一吸都让大学生慈善义工们挂心,每一次皱眉都让年轻的大学生忐忑不安。

在病房门口遇到慈善义工小张,他主动与我闲聊对生命的感悟。他说:“我为老人服务时,好像触摸到了生命,感受到了死神的存在,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关乎着老人生命的进程。同时我也发现,与其他养老院每逢节假日志愿者络绎不绝相比,这里的大门鲜有志愿者问津。很多老人表情麻木,因为我们的到来和真情服务而绽开僵硬的笑容,有的老人甚至流下了热泪。老人们打开话匣子给我们讲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军旅生活、他们的家庭儿女。当这些老人和我们的慈善义工开心交流、亲情互动时,我看到的不再是即将走完人生路程、心如死灰的绝望老人,而是生命在暮年的美好绽放。”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我刚从部队转业不久,社会上有两个文化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是1998春节晚会上,一首歌曲歌词很简单,但引起社会轰动,歌名为《常回家看看》。这首朴实的词句让人们不经意间想起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孝道。另一个文化现象是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热映,这一部近一半内容都是表现离休老人石老在家无所事事、郁闷中发泄怨愤的电视剧,何以会引起社会那么多人的共鸣?作为儿女要多关心父母,尤其是临终时,要给予更多的照料,不要到了最后,再让老人伤心流泪。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看惯秋月春风,最后步入“白发渔樵江渚上”的境界。如何让老人有尊严的离去是整个社会该关心的大事。关注今天的老人就是在关注我们的明天。今天不孝道,来日无人孝。

我来到正在给老人做头部按摩和心理疏导的慈善义工王磊身边,他服务的对象是一位年迈的刘奶奶,刘奶奶的几个孩子都毕业于南京大学,她对子女的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她希望孩子们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国家建设中,而不是陪着老太婆。说到这里,她坚毅的神情让慈善义工们佩服,刘奶奶还劝抱怨孩子的爷爷奶奶们:“孩子们不是不想来看我们,是没时间!” 即将离世的老人还在为儿女们着想,担心孩子像是没长大一样,总能找出理解儿女不来照料的一百个理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可儿女们又为老人想过多少呢?给予多少呢?最简单的是,你常回家看爸妈了吗?常来病榻前给老娘端碗水吗?亲人这时的心声你懂吗?老人在这个阴阳瞬间,除了社会、政府的关爱外,真正意义上,还是需要亲人的精心照料和陪护,让老人走的坦然不带遗憾,你做到吗?王磊回忆,某天他经过旁边的病房时不经意的一瞥,竟然发现每天和他们一起说话聊天的老爷爷已经离世,前一天下午老爷爷精神还不错,没想到今天早上老爷爷便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南航大学生慈善义工团队,在金康康复中心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社区的知识宣讲活动也毫不逊色。经过专业培训的理论宣传慈善义工,每早7点30就集合前往小区进行社区宣传。慈善义工们两三个为一组,向过往的小区居民讲解何为临终关怀,以及为何要进行临终关怀。他们通过宣传彩页,调查问卷以及拉家常的方式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有特别配合的居民与慈善义工们热情交谈,有一名老大妈跟我们说, “你们这个活动非常好,我早就听说过生命关怀,只是在南京还没有见到过。正需要像你们这样宣传的人。” 老大妈的话给了他们大大的鼓舞。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对他们的宣讲不理解。有人误以为临终关怀就是安乐死,认为临终关怀是对老人生命的不尊重。多数人此前从没有听过临终关怀这一概念,也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对他们的公益活动产生了一定误解。不过,他们始终坚信,哪怕100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认真听了,那他们也播种了种子,慢慢的,总有一天一片树林会长起来。

为了让社会了解“临终关怀”,他们在社区开展了“临终关怀现状”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15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300份。问卷发放的整个过程说得上顺利,不少大学生对我们的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做完问卷后还交流看法,问我们活动开展的情况。一位到南京旅游的60岁高龄教师在做问卷的过程中,不断针对我们的问卷提出了建议和看法。事后,他还津津乐道地与我们分析了现在老年人的死亡观念,同时还与我们分享了他一位朋友接受临终关怀的经历,他说:“到我们这把年纪了,死亡都是挂嘴边的事情了,没什么好忌讳的。我国的临终关怀还是需要好好发展发展,这对我们老年人是件好事。”但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他们也确实遇到一些阻碍:其中一个小分队的慈善义工被物管当作是推销人员赶出了社区;老年人被传统死亡观念所影响,对死亡一说甚是避讳,每当我们的慈善义工提及“临终”二字时,大多会遭到拒绝。调研过程中,一些受访民众对于临终关怀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如“临终关怀最重要的还是家人,没有了家人的关爱,再专业的护理也无济于事。”“国内的临终关怀目前看来还只是有钱人能享受的。一般家庭很难承担。”受访民众的这些看法对我们后期调研报告和提案的撰写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的到来仿佛是清晨一缕明媚的阳光,映入老人们因苍老而显得有些混浊的眼球。他们的朝气,他们的活力,也许会勾起老人对自己青春年华的追忆,也许会引发老人对晚辈慈爱的心情。总之,慈善义工们带着真诚与热情来了,给这个沉重的话题增添了生机。胸前的慈善义工卡随时提醒着他们此行的责任,他们用歌声、笑声和所学到的服务技能来抚慰临终老人对死亡的恐惧。

可能这次公益活动并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波澜,引起多么重大的社会效益,但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他们是南京第一支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慈善义工团队,他们走出的第一步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相信社会将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会有更多的爱心人士、社会各方自愿者加入到这个行列,去关心照顾临终老人,让他们的暮年活得更有尊严,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勇敢的面对和担当。我不得不说,年轻的大学生慈善义工们,你们在人生最美好的这段时间里做了一件几十年乃至一生想起来仍然觉得很有意义、很快乐的事情,你们的青春永远闪光!

也许,在这个项目活动中获益最多的不是需要关心的老人,而是他们这些二十岁左右,羽翼未丰却又想冲破牢笼的大学生。都是九零后,从小被大人宠着惯着,思考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太会照顾他人。但通过这次长达半个月的专项公益活动,他们体会到生命的脆弱,领悟到老人们是多么需要他人的关怀,他们会努力让心理与身体一同长大,扛起成年人的责任与义务,学会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掌握与长辈沟通的技巧……更加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也许有些感受是文字无法表达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在这过程中的成长,这次慈善义工服务必将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化为最珍贵的回忆。

他们的慈善公益活动进行过程中,江苏卫视《新闻眼》、南京市电视台《亮见》栏目、江苏省教育电视台、南京市新闻综合频道对他们的活动进行了长达60分钟的专题报道,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近百家媒体对他们的活动予以报道,在南京乃至江苏较好地宣传了“临终关怀”理念,着实点燃了南京市“临终关怀”公益活动的第一把星火。

本次项目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自主撰写了《临终关怀社会现状调查报告》和《关于临终关怀现状几点看法和建议》,被各大主流媒体多次引用,并提交至南京市民政局,为政府发展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提供实际性参考。

暑期实践只是【牵手同行·生命关怀】慈善义工专项服务的开始,他们本着将这项活动持久深入地坚持下去的决心,在金康康复中心,建立了南航定点慈善义工服务基地,现在他们仍坚持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慈善义工服务,每逢节假日举办一次大型文体活动,丰富老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在校招募更多的大学生慈善义工,完成慈善义工团队换届和传承,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给这些老人在通往人生终点的道路上带来温暖。

开展这项公益活动的同时,他们了解到湖南长沙有首个儿童临终关怀中心“蝴蝶之家”时,便积极与创始人英国金玲(Lyn Gould)夫妇联系,请教相关知识、咨询相关问题。得知他们想要来南京创办儿童临终关怀院时,他们更是多方联系协调,并计划扩展慈善义工团队服务项目,将儿童临终关怀纳入服务范围,帮助和支持重病儿童。

该项活动开展以来,慈善义工团队先后受到来自校级、院级等多方面的支持,最值得一提的是中航国际集团给予他们团队的巨大帮助,现已将资金全部用于团队建设和服务项目。日后他们还将在南京慈善总会成立临终关怀专项基金,将团队成员努力获得的回报全部奉献给真正需要的临终患者。

2013年6月24日中午1时,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礼堂举行了400人的授旗表彰大会,我代表南京市慈善总会向【牵手同行·生命关怀】临终关怀慈善义工团队正式授旗并表彰优秀慈善义工。

本次的授旗和表彰,不仅是对他们一年多以来工作的肯定与褒奖,也是他们团队开展此项工作以来的汇报与总结,更是对他们未来专项慈善义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团队所有慈善义工都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慈善总会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下,“临终关怀”慈善义工团队会在这一专项服务中探索一条创新服务模式。同时,也让“临终关怀”这一理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让即将离世的老人“谈‘临’而不畏惧,议‘终’而不色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手同行·生命关怀】慈善义工团队的诞生,让年轻人对公益、对慈善产生了热情。更可喜的是,团队从成立之初到现在,这群年轻人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公益的本质——民间性。推广“临终关怀”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一方面教育人们要转变对死亡的传统观念,无论是临终者、家属及医护人员都要坚持唯物主义,面对现实,承认死亡;另一方面,承认医治对某些濒临死亡的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而通过临终关怀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以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助人为乐,不求回报;敬业奉献,拼搏进取;孝老爱亲,默默无闻;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他们用平凡无私的举动,创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传递着人间温暖和善行的力量。

他们也必将带着这份执著,不辜负社会的关注和期望,认真开展团队专项公益活动,使南京市“临终关怀”事业趋于完善。

关爱即将离世的老人不是一句空话,是社会的常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的【牵手同行·生命关怀】,不是简单的慈善相约,而是由此引领社会从现在做起,从关爱身边的老人做起,争当普及慈善义工理念和引领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万千老人。这或许也是我们做慈善的初衷。?誙

上一篇:慈善激活校园文化 下一篇:成功跨越人生的第一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