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体育课程设置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时间:2022-04-25 03:17:10

我院体育课程设置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1前言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核心环节,在高职院校强调“以市场社会需求设专业,以岗位核心能力设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主导下,体育课程设置也应充分地体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与职业教育的特色。由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仍沿袭“中专”按行政班级“普通体育授课制”或直接安装普通本科体育教育的“压缩版”,照搬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以及设置模式,体现不出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特色。近三年来,我院体育教学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在课程设置上快速地实现了从“阶梯模式”――“立交桥模式”演进和提升,为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于一体、具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特色的“复合型”体育课程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

2.1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为实现高校体育目标而规定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包括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它是以发展大学生体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获得终身体育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性课程。体育课程不同于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以传授和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过程,体育课程则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包括身体锻炼这一部分。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2.2 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是指在确定体育课程性质、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对实施体育教育目标所设置科目的数量、各年级科目分布、各门科目学习期限、其所占学时以及有关活动的安排,它具体包括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模式、学时计划、考试形式等。《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升学、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与健康选修课。”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体育的任务决定的,学校培养目标和体育任务的不同,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应该是不同的。

2.3我院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

以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分析表明,目前我院体育课程设置模式“阶梯模式”――“水车模式”改革与创新。

2.3.1 “阶梯模式”

大一年级采取 “普通体育授课制”课程设置模式,其基本特征是考虑到学生体育基础较弱的状况,一年级通过开设“普通体育授课制”,以实现全面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素质,提高学生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水平,为二年级参加体育选项(专项)课打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这一模式对具有体育传统特色的学校,在一年级有重点地加强体育传统特色的培育和身体素质练习具有积极意义。

2.3.2“水车模式”

大二年级均采用体育选项课的模式,各学生可在二年级分别根据自身体育兴趣选择授课科目,不同性别、不同体育爱好、不同系的行政班级学生共同达到各自学习体育的目的,似水车取自不同水源地的水源而使它们达到“殊途同归”。这一模式较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 “三自主”(自主选择科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授课教师)的改革目标,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体育、参与体育和会学体育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能有较系统地掌握两项体育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机会和条件。

这一新型课程模式的建立,拓展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内涵,将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体育、学会体育”教学任务从课堂内拓展到了课堂外;延伸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将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纳入体育教学内容,突出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特色,使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延伸到了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实用性,在满足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还力求加强对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翁惠根.职业实用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2007.

[2]赵林.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上一篇: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英语课堂笔记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