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意识缺乏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2-04-25 02:32:15

小学生责任意识缺乏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在班级中,教师会遇到类似的情景:“谁把教室的窗玻璃打碎了?”没人承认;“班级墙壁上的墨水是谁弄上去的?”又无人应答;“班级的饮水机谁弄坏了?”结果似乎是饮水机自己弄坏了自己……

像上面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有时已经知道是谁弄的,但那位“肇事者”还要推来推去,把责任说成是他人的,真可谓是“巧舌如簧”。这点功夫好像是学生不用怎么学就已谙熟于胸的。从中不难看出有的孩子责任意识淡薄,承担责任缺乏勇气。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无论他具有多高的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不负责任的人也不会有爱心的。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生责任意识缺乏的原因

第一,个人心理方面,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形成阶段,仿效性强。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小学生刚入学时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负责。与此同时,学生的家长也会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还隔三岔五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家长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很少与老师交流关于道德素质发展的问题,并表现出一种懈怠之状,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耳濡目染,不由得在心理上产生这样的认同,导致责任意识的缺乏。

第二,学校教育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多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输和智力的培养,但对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所轻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仍没有彻底改变这种现状。特别是现代社会上对学生的评价往往还是“成绩第一”,这种不正确的观念致使我们的学生进行着畸形的竞争,待人处事逐渐走向冷漠,自私心理占了上风,从而致使责任意识的缺失。

第三,家庭现实情况,现在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如此的生活环境中,学生得不到劳动、处事、待人等方面亲历和体验。另则有时孩子出现了某种差错和问题,那些爷爷、奶奶们却一个劲地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诸如此类的情形使孩子渐渐丧失了责任心。

第四,社会的功利性影响,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所表现的道德严重缺失,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不讲信用、欺骗欺诈行为……不说别的,就拿近来社会热议的一个话题“面对摔跤的老人,到底该不该扶?”从道德层面上讲,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但是现在碰到的现实问题是做好事也要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这种现实的社会环境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的孩子。这些社会环境的问题给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责任意识的养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

审视学生责任心缺失的现状和原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立德树人所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正视学生成长中的现实问题,从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与目标出发,重视对学生责任心的教育和培养。那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笔者通过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习榜样,躬亲示范

我们知道,小孩子的可塑性较强,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因此,老师可以利用思品课、晨会课等讲述内容积极向上的故事,为学生树立起一个个的榜样,用榜样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去感染他们,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这样的榜样可以是战斗英雄、;可以是劳动模范徐虎、李素丽;也可以是身边的人物,甚至是学校或班上的同学。

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经验证明,身教胜于言传。所以,教师自身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从生活、学习、工作、行事、待人等方面树表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比如:要让学生明白在升旗仪式中应保持庄重、严肃,教师就应先在学生前面站好;要让学生懂得认真值日是应尽的职责,教师应先拿起扫把扫起地来……

(二)开展活动,丰富体验

学生的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让学生经历践行责任的事,参与渗透责任心教育内涵的系列活动,在其过程中获得体验,做中学,行中立,养成履行责任的自觉。一般说来,班干部比普通学生有责任心,这是因为老师给予了他们责任和信任。那如果老师把对班干部的责任和信任推广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就会使全班同学的责任意识得到提高。所以,我在班里开展了“人人岗位责任制”活动,使每位学生都有管理班级的机会,每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并让每一位学生互相督促、提醒,取得不错的效果。

此外,班级里还应尽可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组与组之间的知识竞赛,班与班之间的体育比赛等。无论是参赛选手,还是作为观众,都有为自己组、自己班争得荣誉的责任。通过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更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与此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家长配合,巩固提高

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另一重要渠道。但如今的现实情况是学生的家庭状况大多不错,且学生又多为独生子女,所以他们备受家长的宠爱。家长喜欢包办代替孩子的活,很多家长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意识,“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成果不白费,更为了让责任感成为学生稳定的内驱力,这就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

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利用“家校路路通”这个便捷的平台,主动与家长联系,适时召开家长会。在与家长们的交流中形成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共识,并推荐家长们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如: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鼓励孩子多做家务,要求孩子孝敬老人……把责任意识的培养融入学生的家庭生活中,融入于劳动、做事、待人的实践体验过程中,使学生的责任感得到巩固和提高。

这是笔者所表述的对于教育的浅见。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生活中的自我和他人的责任是一个现代人高尚爱心的基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立德树人的需要,是对学生的一种真挚的爱,彰显着学校教育的人性之美。培养学生责任心的途径与方式值得教师探索。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 江苏】

上一篇: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运... 下一篇:观课“新视野” 加快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