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学前教育的故事

时间:2022-04-25 02:14:30

那些学前教育的故事

策划前言

6月的青岛,迎来了一次教育领域的盛会――构建尊重幼儿主动发展的课程国际研讨会。研讨会聚集了国内外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学前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虞永平,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前任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冯晓霞,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华爱华,全球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发现并宣传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思想的第一人、《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第一作者、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卡洛琳-爱德华兹,日本广岛大学博士生导师、广岛县幼儿保育推进协会会长、广岛县教委广岛市巡回教育咨询员、东广岛市第二代保育事业推动协会会长七木田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附属Ruth Staples实验幼儿园园长珍妮弗・米勒,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宁征。

“尊重、主动、国际”,体现了对幼儿发展的尊重与开放理念。三天的会议,学前教育的瑞吉欧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青岛模式,各自将儿童成长的好故事娓娓道来,充分彰显尊重儿童的兴趣与个性――这样的实践与研究成果交流分享给人希望、令人振奋,成果显著的国际学前教育发展,本土学前教育模式的成长与探究,都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而所有教育机构的教育实践都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只有以高质量的家庭教育为基础,以高品质的家园互动共同合作为日常,才能令学前教育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一个家庭最关注的头等大事,也是全社会的头等大事。而何谓起跑线,正解却并非人人皆知,漠视尤其是误解起跑线的人不在少数,诚如不少教育专家大声疾呼:比起教育孩子,最先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对每一个孩子而言,宝贵的学前教育阶段都是稍纵即逝,不可重来。学前教育认知上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现实里比比皆是。

学前教育专家对起跑线的科学解析与理性态度值得向全社会科普。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学何以立?实在是家长与全社会的入门级必修课。

以成长为方向,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故事

据会议组织方的数据,美国、日本和全国各地学前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一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计80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在卡洛琳・爱德华兹就瑞吉欧学校的研究成果分享的两个半小时演讲中,整个会场沉浸在记录与拍照的全神贯注中。

瑞吉欧学校将老师定位为研究者而非知识灌输者。在瑞吉欧,老师们俯下身,让学习过程慢下来,在日常的教学中,克制自己、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又适时介入帮助孩子们,他们不断创新发现研究项目,并进行记录,已经形成非常主动化、创新式的教学方式。著名的狮子画像的教学案例,生动显示了老师对孩子自主选择性的尊重,和在老师渐进式引导下孩子们深入探究的学习过程。没有浮夸式的教学,有的是需要用心才能体会到的尊重与谨慎。老师们的思考始终贯穿在日常,令人惊喜的创新也时常来敲门,已经是一种达到良性循环的引导启迪式学习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育是个独特的领域,它与地区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却又不具备必然关系,它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实践发起者的用心与持续程度,意大利瑞吉欧因学前教育崛起,就是这样一个范例。

瑞吉欧的创新精神值得敬佩。成立之初的瑞吉欧学校连一个像样的图书馆都没有,也没有任何的专家外援团,所有的只是几本从国外过来的教科书,包括美国杜威的一些写作课本,或是来自瑞士皮亚杰的一些书籍。创建者们抱定开辟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让每个人变得更加美好也让社会更具希望、更加和平的信念,立足于开发自己的大脑,利用自己的资源,利用自己的力量来进行全新的教育开发。以不断的探究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帮助他们成长,是瑞吉欧教育理念的精华。

卡洛琳的演讲结束,有参会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在中国建起一座瑞吉欧幼儿园?卡洛琳的回答开放而点睛:

“虽然一个传统的幼儿园要在一年中变成一家瑞吉欧式的幼儿园是很难的,但是任何一个学校都可以踏上成长之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多去倾听孩子,更多去和父母结伴合作,让老师多多观察,基于自己的观察去问问题,去做出变化。

“我非常乐观,任何背景、任何学校的老师都可以在自己的教学方法当中作出深度的变化,只要他们觉得这对自己的教学有好处,对孩子有好处,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很容易就能看到效果,你会看到孩子更快乐了,更多地在进行互动讲话,家长和老师交流加强了,诸如此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迹象是很多的。看到这样的迹象就可以去加强了,但是我不知道改造要多长时间,每一个学校都不一样,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故事。”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正是卡洛琳所说的有自己故事的学校。卡洛琳在参观青岛市实验幼儿园时评价说,在这里,她找到了当年发现瑞吉欧时的那种激动。从一个以研究瑞吉欧教育思想而闻名于世的专家这里得到这样的评价,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宁征认为这是最高的褒奖。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是本次研讨会的协办方,宁征非常重视和珍惜这次国际交流的机会,她以全身心投入到研讨会中,珍惜与每一个专家做交流的机会,善于学习与吸收是她多年来保有的―大习惯,“放眼世界,向一切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课程学习借鉴”是她对自己的生动写照。她分享的开放教育的园本课程令人振奋,始于1993年的开放教育,基于宁征自身朴素的成长经历,在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中不断积累与吸收发展,已经成为区域乃至全国学前教育的示范。在双语特色、国外背景成为流行取向的社会风潮中,青岛市实验幼儿园以植根于生活的开放教育引领了家长。

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学前专家也分享了他们的教学故事,那些细致入微的好故事,深刻彰显了教育者有多么尊重孩子的兴趣点与个性,令人感动与深思。但就如卡洛琳所言,学习不是为了完全复制别人,而是受了启发之后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国家实施那些先进的理念。全然照搬这样一种处于不断累积与不断创新中的教学方式,显然没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调动自己的资源,讲好自己的故事,生成自己的积累与创新才是发展的正道。

起跑线处更需要好故事

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强调一点,即抛去先天因素,因为家庭养育程度的不同,孩子在进入小学甚至幼儿园之时,已经差异显著。虽然“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是一句每个家庭都在喊的口号,但是孩子身上显露的种种问题表明,喊得越响的地方可能认知越缺乏。

很多研究表明,那些天才的故事大多都是由起跑线处开始书写的。对早期教育的忽略,让多少家庭错失孩子的起跑线。不少父母以工作忙为因由将孩子交由祖父母或者保姆养育,宁征很痛心地指出,很多母亲以事业为先的价值观将使她们错失孩子的黄金发育期,并且无可挽回,孩子的语言能力弱,不自信,不交往都跟在早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有非常大的关系。在实验幼儿园每年三八妇女节的好妈妈主题活动中,老师会引导孩子们为妈妈制作一份礼物,表达对妈妈的爱。但是近两年,这个主题在执行过程中遭到一些孩子的不配合,这些孩子说自己并不爱妈妈,因为妈妈极少陪伴自己,即使在身边也是手机不离手。“要想办法让妈妈爱孩子。”宁征说。

就如同老卡尔・威特所言,只有人类才将孩子交由他人抚养,除此之外在动物界找不到不亲自抚养孩子的父母。根据他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个详细的、有系统的计划。等他出生后,就按计划教育、抚养他,把他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生养无数个平庸无能的人,不如培养一个天才。这对人类的贡献更大。”“父母应该为孩子的到来而做充分的准备。远在古希腊时代,雅典人就奉行早期教育了,而雅典出现许多天才的原因就在于此。”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就有―个生动的反面案例,卡尔・威特的堂兄婚后生了3个孩子,他的妻子却没有担当起做母亲的责任,把孩子扔给了保姆,自己仍是整天忙于梳妆打扮,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非但不照顾孩子,反而认为孩子耽误了她的时间,影响了她的生活。由于她跟孩子相处时间很少,关心孩子不够,根本不去教育孩子,孩子对她也没有感情,十分陌生。孩子父亲则整天忙于工作,更是很少照顾孩子。3个孩子就在这样一个冷漠的无人照料的环境中成长。在幼儿时期,孩子们没有得到父母的亲近、和教育,智力得不到及时的开发,没有^教他们学习各种知识。最终的结局是一个孩子因病早天,一个进了监狱,一个赌博输光了全部家产。父母意识到犯了大错却已经难以挽回。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而孩子的早期教育却是一旦错过难以弥补。

而就如虞永平所指出的,在中国的教育中,学前教育这一段并未被充分重视,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知存在缺失:不知道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一个阶段没有充分地发展好是会影响未来一个阶段的。他援引我国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的观点指出,孩子的学习就包含在生活里,学前教育不是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要给孩子提供机会,即提供丰富适宜的内外环境让孩子运用感官。张雪门先生当年就指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的错误之一就是,所谓为将来做准备,不注重孩子的现在,却把眼睛看到遥远的将来。早在20世纪初,张雪门先生的早教理念就已经相当科学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时过经年,时至今日对学前教育的认知仍然参差不齐。忽略孩子,不亲自投入精力教养孩子;溺爱孩子,不放手让孩子在真正的生活里获得发展的机会;枉顾孩子的兴趣,以各种才艺学习扼杀孩子真正的天分。这些因认知偏差而施行的早教方式,让孩子错失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为以后的种种教育问题埋下最初的伏笔。

木村久一是日本早期教育的鼻祖,一生致力于儿童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研究,日本皇室给他授勋盛赞:“木村先生成功提升了一代日本国民的素质”。他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被教育界奉为“家教圣经”。在1917年出版此书时,木村久一写道:“其实教育是一门艺术,这些年来,国人普遍接受了早期教育这一理念,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孩子没有发挥出他们的潜能而最终成了碌碌无为的普通人呢?我认为是教育方式的问题,在国人,特别是许多父母的误解下,早期教育反而成了孩子破坏自然成长的工具,成了父母的负担和扼杀孩子们天分的恶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按父母的意愿被动选择生活,他们中许多人虽从小就具有超强的创造力,却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心理却非常脆弱,有的甚至根本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这样的孩子,即使将来能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他的一生也绝不会幸福。

“我建议,国家出台一项政策,要求每一对新婚育龄青年在领取结婚证前和在领取生育证前都要上两堂育儿及早教知识课,以《早期教育与天才》为蓝本兼顾国情编写教材。取得毕业证方可发给两证,这样我们的父母只要应用得当就不会再为学校教育不好而抱怨、不会为孩子考不上大学而着急。我们的民族素质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希望每位初为人父母的人都来看看这些书,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应该怎么做。”一位网友写道。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学何以立?是为人父母者早早应该着眼于探究的头等问题,也是全社会应该大力探究的问题。

上一篇: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在2016 SINOCES看到下一个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