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小书 第4期

时间:2022-04-25 07:08:43

1月10日,北京单向街图书馆举办了一个小型沙龙,《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中文版出版15周年纪念。我还记得我最初在书店里看到的这本书,一个少年置身于高楼中,仰望天边,那个黑白封面的是“漓江版”,1983年就行销全国。那时候我们还没加入国际版权公约,有什么书就翻译什么,马尔克斯火,翻译!海明威火,翻译!很像今天互联网的“分享精神”。后来加入版权公约,译林出版社从台湾买来版权,还有台湾译本,编辑拿到手一看, 台湾版翻译不太符合大陆的“胃口”,于是还是用施咸荣先生的老译本。

施咸荣先生的儿子施亮,参加了纪念沙龙。他介绍说,施咸荣先生当年选用“守望”这个词颇费思量,“守望”在《圣经》中多次出现,带有一定的宗教意味,这和施先生早年上过教会学校有关。相比之下,台湾译本的“麦田捕手”中的“捕手”,可能跟他们的棒球传统有关。社科院文学所的陆建德老师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他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出版于1951年,这一年还有一本小说面世,就是纳博科夫的《洛丽塔》,麦田中的少年霍尔顿和洛丽塔中的少女洛丽塔,是经久不衰的两个少年形象。

“麦田”一书在全世界有无数粉丝,“麦田”这个意象也不断被传播。据说,当年清华大学的学生宋柯喜欢此书,后来成立唱片公司,就取名“麦田”。又据说,有一天高晓松忽然对宋柯说,听说最近有个乐队叫“麦田守望者”,咱们去听听,二人前往演出现场,听“麦田守望者”唱歌,然后就签下了这个乐队。

“麦田”一书在全世界售出6000万册。我手边至少有五本,一本里特布朗公司的小开本,一本企鹅版,一个日本版。我有一位朋友,当年也曾送我一个普通版本做生日礼物,扉页上写着“FOREVER YOUNG”。后来她移民去了美国,知道我喜欢这本书,就在那边的书店里淘书,给我寄过来一本1964年版本,我看着版权页上几十次的印刷次数,不由得感叹此书的风靡。

这世上有许多名篇巨著,在文学史上有伟大的地位。但也有些小书,给我们提供永久的心灵慰藉。每一个少年,在年轻的时候都应该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会让他知道,该怎么面对成人社会。成人社会有许多虚伪、伪善和荒谬的地方,但我们并没有世外桃源可去,没地方可供逃避。

我还喜欢另一本儿童视角的小书,《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是个小女孩的口吻,写她做律师的父亲如何为一名遭到诬陷的黑人辩护。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看起来更方便一些。男主演格里高利·派克曾经说:“我将我所有的一切都倾注于芬奇律师的身上——我所有的情感,我四十六年的人生经验以及我对于种族歧视与社会不公的憎恶之情。”这本小书会让读者审视何为善良何为信念,仇恨与偏见如何在人群中泛滥,而另一方面,它会提醒每一个成年人,该怎样当一个父亲,该如何保护孩子心中的信念。

另有一本小书也值得推荐,《圣诞忆旧》,选取卡波特的三篇很短的小说,“圣诞忆旧”,“一个圣诞”和“感恩节来客”,组成一个小册子,封皮为红色。这个小红册子是风靡一时的圣诞礼物。一个敏感的作家,用最优美的笔触回忆童年和亲情,它带给我们人世间的温暖,在最寒冷的时候显得最可贵。

(阳光摘自《新民周刊》)

上一篇:父亲不是“百度” 下一篇:琼瑶不是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