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阅读教学的框架支点

时间:2022-04-25 06:30:23

主线,阅读教学的框架支点

任何一篇文本,不管其内容有多丰富,形式如何多样,作者在创作、设置的过程中都是依照适切的主线安排的。文本中所蕴含的这种主线不仅仅是学生感知文本的重要线索,更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载体和思路。把握主线,才能进一步明确教学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整合课堂教学的环节,从而为阅读教学效益的提升奠定基础。

扣文题,确定主线

课文的题目是文本核心主题的浓缩,是作者内在情感体验的集中体现。文章的题目往往都是作者在考量情感价值、文本意蕴、文字表达的基础上精心提炼而成,其对文本内容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从文本简洁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以题为抓手,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范畴,从而在把握主线的基础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作者就分别在文本中向读者展现了“青海高原”的地域特色、“一株”的独一无二、“柳”与其他类型迥异之处。在教学中,教师紧扣题目,以文题中的核心词语作为重点,对应课文中的内容,逐步展开教学。

这样的设置,让原本“形散”的文本依附在文本的核心主题下,将所有的教学板块融合在有机的整体下,实现了课堂教学板块的整合,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悟核心,确定主线

文本是作者情感意趣表达的载体,常常通过列举的事例加以呈现,以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现给读者,而在最后则会借助精炼的关键核心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而这种作者直抒胸臆的表达语句,也可以作为教师阅读教学的核心主线,锁定教学的基本走向和轨迹,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例如:雨果的短篇小说《船长》一文中就在哈尔威种种壮举之后,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直接言明其“忠于职守”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则紧扣这一核心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从文本情节的整体入手,通过文本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的细节描写,感受哈尔威船长身上展现出来的独特情怀。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析与感知,其实都没有脱离一个核心内容,那就是课文最后语段所提炼出来的“忠于职守”。学生在这一核心的浸润下,把握了文本表达的核心,感知了人物的形象,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妙用。

品情感,确定主线

文本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文本表面上看去是由僵硬枯燥的语言文字组成的,只要细细忖之,学生就能从这些语言入手感受到作者蕴藏其间的丰富情感。因此在叙事类文本中,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提炼出文本人物情感的变化或者是作者情感在文本的映射,将其提炼出来作为阅读教学的主线,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例如:《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通过林肯艺术化地回应参议员们的羞辱,表现了林肯宽以待人和人人平等的思想。但贯穿这篇课文前后的却是参议员对林肯态度的变化:尴尬―大笑―静默―赞叹。为什么参议员会有这样的情感认知和变化,结合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教师引领分别从参议员的变化入手,让学生深入心理进行洞察感知:作者为什么会“尴尬”“大笑”“静默”“赞叹”,从而借助这一层面更深入地体验林肯的人物形象,将所有的教学都串联在一条主线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仅仅将教学的关注点落实在核心人物林肯身上,而是借助参议员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对林肯的态度变化,确立了课堂教学的主线,有效的串联起了课堂教学的主线,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释疑难,确定主线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亦或者是教学策略的甄别,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考量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疑难与困惑。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可能出现各种疑难和困惑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例如:于谦的著名诗篇《石灰吟》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所谓“咏物诗”就是借助事物与人物之间的共通性,通过展示事物的特性将意欲表达的人物特点融入其中。这样的诗作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认知难点就是寻找于谦与石灰对应联系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通过出示石灰制作过程的材料和于谦生平的资料,让学生意识到石灰在制作过程中的遭遇与于谦生平经历如出一辙,而他们在面对折磨与挫折表现出来的精神与品质,又是如此相似。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的教学始终围绕着突破了解咏物诗的表达特征,借助诗歌中的事物了解诗人内在情怀的这一思路展开教学,将教学的重心落实到学生最容易出错和最难以理解的地方,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指向的价值点很多,教学的板块和路径也是丰富多彩。但这种形式的教学绝对不能因为多,就显得杂乱无章。因此在一定主线的组织串联下,才能将各种教学手段整合成为有机整体,课堂教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上一篇:机电设备在煤矿中的维修管理模式探讨 下一篇:变式拓展 吃透转盘